【三叶草绿洲视野】放寒假了,孩子们学点诗词格律知识如何?

 

中国的诗歌源于诗经,它是孔子和弟子们搜集整理的各地的民歌。因为是民歌,自由,豪放,无拘无束,一咏三叹。虽然多...

中国的诗歌源于诗经,它是孔子和弟子们搜集整理的各地的民歌。因为是民歌,自由,豪放,无拘无束,一咏三叹。虽然多是四个字一句,但并不是非四个字不可。象《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獾兮。”每句的字数就可多可少。
在它之后的楚辞,虽然也多是采自民间,但明显有着文人加工的痕迹,有不少就直接是文人所作。但在格式上依然不受拘束,一句几个字,全由作者自己决定。象屈原的《国殇》,是很规整的七个字一句,“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而他的《湘夫人》则自由得多。“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到了汉代,政府有了专门收集民间诗歌的机构,叫乐府。后代人就把他们收集来的那些诗歌也叫乐府。象大家熟悉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乐府基本上都是五个字一句,但这并不是规定,可以随着想表达的内容而变化。象《木兰辞》,在五个字一句的句式中也会冒出一两句多字句。“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而那首著名的《上邪》,就没有任何规律:“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邪读ye)再如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它不是乐府),到她呼天抢地地呐喊时,完全不受任何约束。“为(谓)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地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诗的格律是在唐代发展并成型的。格就是格式、结构,律就是音律、音调、平仄。因为诗写出来不仅是为了看,更重要的是要吟的。

唐代把诗分为五言古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乐府和七言古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乐府。五言诗必须是五个字一句。七言诗必须是七个字一句。至于是五言七言中的哪一类,则要看它句中的律调。

关于律,首先是要求押韵。凡两句最末一字韵母相同就叫押韵。

其次是平仄。在读音四声中,第一声叫平声,二三四声都叫仄声。
五言绝句
先看这三首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红豆》
王  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八阵图》

杜  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它们的平仄规律都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五言绝句的基本格式。

其中一、三、四句的第一个字可平可仄。

如果把前两句和后两句对调一下,就变成五绝的第二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样对调以后,就变成对一、二、三句的第一个字不要求,可平可仄。

如: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如果第一句用韵,第一种格式的第一句就变成了仄仄仄平平。第二种格式的第一句就变成了平平仄仄平。这就是五言绝句的第三种、第四种格式。

即第三种格式是: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把它和第一种格式对照一下看,仅仅只是第一句的后三个字由平平仄变成了仄平平)
第四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
《闺人赠远》
王涯
花明绮阳春  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  光阴不待人


(同样把它和第二种格式对照一下看,仅仅只是第一句的后三个字由平仄仄变成了仄仄平)
所以,尽管它有四种格式,其实只要记住第一种格式就行,其它都只是稍有改变。
五言律诗
把两首五言绝句叠合,就是五言律诗。它也有四种格式。

一是将两个第一种五言绝句叠合。

如:
《春望》

杜甫

国破河山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二是将两个第二种五言绝句叠合。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歌  王孙自可留


三是将第三种五绝和第一种五绝叠合。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  况乃未休兵


四是第四种五绝和第二种五绝叠合。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  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  销愁斗几千


它们的变化仅仅只有一点,就是前两种首句不用韵,后两种首句用韵。
七言绝句
以五言绝句为基,在前面再加两个字,就成了七言绝句。它也有四种格式。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即由第三种五言绝句演变而来。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则由第四种五绝演变而来。
《忆江南》
白居易
曾栽杨柳江南岸 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 不知攀折是何人
由第一种五绝演变而来。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人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是由第二种五绝演变而来。
七言的每句第一个字都不要求,可平可仄。

由于七言绝句一般要求第一句入韵,所以上面的第三种格式,即李白那首是最常见的格式。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也是由两首七言绝句叠合而成。但它的叠合和五言律诗的叠合法不同。

一是第一种七绝加第三种七绝。

如: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是第二种七绝加第四种七绝。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茧到死丝方尽 焟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三是两首第三种七绝叠合。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盐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四是两首第四种七绝叠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把它们归结一下,很简单,就是律诗第一句有入韵和不入韵两种。而第五句是不能入韵的,所以,在叠合时,下一半是不能用首句入韵的格式的。

律诗虽然是由两首绝句叠合而成,但并不是简单的叠合,而是有特别要求的。

律诗一共八句,两句一组,共为四组,称为联。第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最后两句叫尾联。每一联的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颔联和颈联要求要对仗。

对仗就是要求两句在对应位置上的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对清泉,松间照对石上流。竹喧对莲动,浣女对渔舟。

关于对仗,有一篇专著叫《笠翁对韵》,很容易找到。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除了对以外,还有个要求叫黏。

因为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反的,所以下一联的出句的平仄格式要与上一联的对句的平仄格式相同,这叫黏。

当然,不论对还是黏,都不是象数学那样一是一二是二,允许有一定的灵活变异,比如第一句入韵和不如韵,平仄就有不同。一般的说法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当然一三五不论的说法也不是绝对的,但这个我们就不要管了)

唐诗里还有五言古诗、五言乐府、七言古诗、七言乐府这些诗类,对它们的平仄格式没有严格的要求。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于最后一句不符合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就把它归类到五言古诗中。

到了宋代,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词,迅速崛起。词对格律的要求更加严格,每一种词,不仅对字数、句式有要求,连何时用韵,何时转韵,用平韵还是仄韵,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因此有了专门的著作,叫词谱。写作词也不叫写词而叫作词或填词,即依谱填词。要作词必须按词谱来填。
怎么样,能看明白吗?看不明白也没关系,因为这些东西毕竟距我们已经很遥远了。

看了上面的文字,只要知道五言诗、七言诗有五古、五绝、五律,七古、七绝、七律的区别,五律和七律还有对仗的要求就可以了。至于其它的内容,如果有兴趣,以后可以慢慢地去学。

上面我写的这些其实就是我50多年前的学习笔记。但既然要学习古文,这些东西还是应该知道一下,因为它是我们的文化遗产。
本文来自公号:铿锵自然
- - - - - - - - ☁ - - - - - - - - -
| 2015寒假∣2014寒假∣圣诞∣感恩∣搭建∣万圣节∣重阳踏秋∣重阳敬老∣生命死亡∣牙齿∣中秋∣电影∣开学准备∣七夕∣爱∣春天∣女性∣读书日∣母亲节∣六一∣运动∣夏天∣世界杯∣历史∣读书人∣教师节∣幼小衔接 |凯迪克奖∣元宵∣学习力∣冬至∣动态阅读∣童心妈咪∣父亲节∣自然环境∣战争∣重阳银发∣二胎∣教师阅读 | 三三 | 睡眠日 | 地球一小时 |愚人节|图书馆|熊亮绘画课|2016儿童节|端午节|数学启蒙|小一新生|哲学|童书电影|哲学|秋天|汉字|


    关注 三叶草故事家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