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而立之年的老派轻喜剧

 

《乘风破浪》无剧透影评。...



《乘风破浪》:而立之年的老派轻喜剧
文杨宇轩
1
《乘风破浪》《后会无期》,时隔两年在电影院支持了两部韩寒的电影。

见了太多以苍白的情怀或者浮夸的特效为遮羞布的片子,肆无忌惮地在光天化日下露出底裤,却埋怨别人投来嫌弃的目光。我也从来不是韩寒的粉丝,不喜欢他字里行间“为解构而解构”的影响阅读体验的锋芒。但我还是要说:这两部电影至少不令人失望,而韩寒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导演。

电影的开头是漫长拖沓的赛车桥段,对不是车迷的观众估计会觉得无聊。而穿越的运用也成了屡试不爽的老梗,当“这是1998年”的对白浮现时,我差点以为自己跑到了《夏洛特烦恼》的放映厅。而此处的诸多留白直至剧终也未曾揭晓,查了下评论,甚至还有人认为所谓穿越是假,而追忆才是真相。谁知道呢,电影如魔术,说得太透也就令人扫兴了。

2
不管怎样,当我以为《乘风破浪》会如同《云图》或者《七月与安生》般玩起云里雾里的嵌套时,在后一个小时里面韩寒还是给了我非常多的惊喜。

比如,老派轻喜剧式的架构。

不知道“贺岁档”三个字怎么写,是一批神经兮兮的所谓名导演的通病。大过年的像我这样一家三口出来看电影的恐怕不在少数吧,动辄花大价钱制造那种反人类的特效,不然就是满银幕血染的风采,或者从主角到配角一个不落全全是抖S,尊驾有没想过八旬老人三岁小孩的感受?一年有365天,想搞个大新闻随时都可以,跪求不在春节给人添堵可否?

而《乘风破浪》虽然不保证合人胃口,至少不会给正常审美诉求的人添恶心。哪怕累了一年只想看点不过大脑的段子,在银幕前的100分钟也不会难熬。邓超的喜剧基因根植于内在,即使是放在这样的“老派”轻喜剧也不显得丝毫突兀。

所谓“老派”,在于摒弃对网络段子的大量使用。众所周知,电影从剧本定稿到杀青要很久,曾经的当红炸子鸡很可能在上映时已经过了保鲜期,而采用传统喜剧的逗乐形式有效避免了这个问题。同时,也能让不归属于网络社会的人们也可以会心一笑。



再比如,难能可贵的“致敬”。

倒不是说“致敬经典”这件事儿本身有多可贵——炒冷饭炒糊了的例子比比皆是,以“情怀”为唯一卖点,剩下全是槽点的绣花枕头也数不胜数。就比如某“高”个子作家兼商人眼中,经典恐怕不过是拿来推销的噱头。

而难能可贵的的事情,在于如《乘风破浪》,又或者17版射雕般,不拿“致敬”作为卖点,而作品中审慎的引用处处针脚细密,不留破绽。

前面说过,对于懒得动脑筋的人,《乘风破浪》权当茶余饭后的消遣完全没有问题。而细心一些的人,也会有很多独特的收获。比如军迷看到1998年试飞成功的飞机,肯定会马上联想到歼—10。而片中惊鸿一瞥的飞机尾迹,自然也有了不一样的意味。抑或徐太浪与徐浪的一字之差,连伤口所在的位置都一模一样。再若似曾相识的武戏,如果看过90年代香港电影,比如《赌神》或者《古惑仔》之类,看到那熟悉的一板一眼是否会有刹那的恍惚,就像穿越的不是徐太浪,而是不再青春却仍旧痴想“乘风破浪”的自己。

3
好片,应当令观众在看完之后感受到的是受尊重感,而非受利用感。纵然《乘风破浪》在故事情节上显得平淡而单薄,但个人觉得对于成熟的作家而言,比起太过刻意地追求不落窠臼,如《让子弹飞》,又如韩寒从前的文字,还是这样的返璞归真更为珠圆玉润,质朴夺人。而正因为它的老少咸宜,所以如果《乘风破浪》票房超乎预期,我一点都不会意外。

就像片中所言:“我的梦想:歌舞厅里只唱歌,桑拿馆里就洗澡。”让每个人都在浮躁的时代专注于本身擅长的领域,而不会自以为是的随便跨界,终归只是空中楼阁般的“梦想”。贪婪是人的本性,想要在不擅长的领域捞一把的想法姑且算是无可厚非,但所谓“不擅长”“不是本业”并不是不花心思的借口。其实绝大多数不傻的观众,看过一遍片子后,对于导演是否只想做一锤子买卖心里都门儿清,想要拥有长久的财路,如《乘风破浪》般拿出足够的诚意,恐怕是唯一的方法吧。


    关注 宇轩Ruler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