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叶问3

 

中国电影产业想要拥有长足的发展,必须大胆拥抱资本,同时尽量趋利避害。...



近年来资本的涌入彻底改变了电影行业的游戏规则,在促进电影市场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催生了产业泡沫,甚至出现了诸多票房乱象。尤其是近日媒体爆出的关于《叶问3》进行大规模票房造假的行为,将资本介入电影市场的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票房繁荣背后的乱象丛生在金融资本大举进军电影行业的背景之下,《叶问3》背后的投资方快鹿集团利用电影这一投资标的,上演了一场“超额融资”、“重复质押”、“虚假排场”、“票房注水”的好戏。

实际上,本来票房高企的背后就有着很大的水分。之前各大线上售票平台都在疯狂烧钱补贴票房,一张电影票到消费者端实际可能只消费了十几元,而票房则是按照票面价值计算。因此,2015年440亿元票房的实际终端销售并没有这么多。加上一部分票务公司为了争夺地盘、一部分电影制作公司为扩大影响购买票房,参与补贴,会导致票房增幅虚高。如果去除补贴,估计实际增长不到30%(官方公布的增长率为48.7%)。



可以说,这些“偷票房”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已经让业内见怪不怪,就连所谓的主旋律电影《百团大战》都被报道在多地有“偷票房”的嫌疑。而2015年票房冠军《捉妖记》更是利用自有院线在电影下档后依然超时放映多日,甚至采用“午夜幽灵场”的方式向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电影的桂冠冲刺。然而,这些所谓的票房乱象或者隐忧,到了《叶问3》面前直接小巫见大巫,让人瞠目结舌。

在《叶问3》上映前一个月,《叶问3》就与国内多家院线签订了包场协议,每天包两个厅专门放映《叶问3》。当然,在电影行业,“包场放映”其实是颇为常见的做法,但《叶问3》不同,大量包场并不会真的有观众前往观看,有些影院出现“虚假排场”“幽灵场”,并且动辄200多元的高票价,在线选座网站的公开数据也显示,一些位置并不好的座位却比黄金位置卖得更快。

举例而言,《叶问3》发行中,曾出现过这样的一些“怪事”:《叶问3》上映第一天,有家影院早上8点半的场次被全部卖掉了,8点半别说影院没开门,影院所在的商场都没开门。而且,为了避免被非议包场场次无人观看,快鹿集团旗下的发行公司工作人员直接选择在电影院门口免费发放电影票,甚至还因此与院线产生了冲突。

针对影片《叶问3》上映后媒体曝光的票房不实问题,电影局分別约谈了该片发行方及相关机构,并通过全国电影票务综合管理系统和有关省级电影主管部门对存疑场次进行了核查。最终,3月19日,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出具了最终处理意见:经核查,《叶问3》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现象,查实的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同时,该片总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购票房,发行方认可的金额为5600万元。该片发行方大银幕(北京)发行公司暂停新的电影发行业务1个月,责其进行整改;对参与不实排场、情节较严重的73家影院提出严重警告;对73家影院所属20家院线公司通过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网站进行通报批评。



意在维持资金链条不断裂《叶问3》团队的疯狂行为让人大为不解,恶意假造票房从表面上而言完全是一笔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并不能为投资方带来直接的收益,为何又要如此为之呢?

这一乱象的背后,是资本的暗流涌动。与高速增长的市场如影随形的是风险的激增。高昂的制作投入、拍摄过程中的变数、变化不定的观众口味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因素,使得电影本身是个高风险的行业。而资本本身在具有逐利本质的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规避风险的本能。

梳理近几年的电影票房排行榜,可以发现市场集中度有明显的提高,基本趋势是票房前几位的电影瓜分了当年绝大多数票房收入,而剩下大量的电影则面临着票房收入远低于成本的困境。因此,随着票房往少数电影集聚,电影制作的投资风险在进一步增加,成功了则赚得盆满钵满,失败了则血本无归。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对于电影投资商而言,比较有效的抗风险方式是分散投资,“不要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规模化生产的大型影视公司,都靠少数成功影片来填补其他影片的损失。如光线影业、万达影视、华谊兄弟、福建恒业、博纳影业、华策影业等2015年表现亮眼的电影公司其投资的电影都在15部以上。同时,分散投资也表现为电影制作已逐渐从过去的单一企业出品变成多家企业联合出品。电影企业间的合纵联横能整合更多的资源,有效提高了抗风险的能力。而对于不断涌入电影业的行业外资本而言,孤注一掷投入巨资在单部电影上已成为一项几乎不可能成功的赌博。

在这样的背景下,《叶问3》的投资方却另辟蹊径,这部电影在2014年筹拍阶段,就曾通过P2P等方式募集了大量资金,2015年又曾通过苏宁众筹等多个P2P平台募集发行资金,影片上映前夕,A股上市公司神开股份、港股上市公司十方控股相继认购了《叶问3》票房收益权的理财产品。在片方人士看来,“买票房”一方面是希望《叶问3》能取得票房佳绩,为快鹿接下来的电影造势;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高票房,在二级市场获利,并且通过P2P吸收更多的资金。

然而,《叶问3》票房保底背后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已经逐渐被揭示出来,这包括——设立多个融资壳公司,涉嫌超额担保,针对单个电影项目重复募集资金,将电影票房收入多次重复抵押筹集资金等等。这一系列金融操作的核心,是电影票房的“资产证券化”。随着相关金融产品的不断出现,一部票房预期10亿的电影,可能会撬动几十亿甚至是上百亿的资金。如果电影能够达到票房预期,相关的金融产品对赌协议都会兑现;但如果影片票房达不到预期,相关担保公司因为资金问题而出现违约,那么可能整条资金链上的各个环节都会出现问题。

因此,为了确保整个资金链条不会中途崩断,快鹿集团只能通过种种疯狂的手段来推高《叶问3》的票房,才造成了种种乱象。

不过据最新消息,在4月6日,因电影《叶问3》假票房风波而引发相关金融产品的兑付问题,最终爆发兑付危机的金鹿财行于上海市长宁区古北财富中心举行小型新闻发布会,会上快鹿集团全新领导班子亮相,并宣布投资收购金鹿财行和当天财富,承诺对这两家的债务“兜底到最后”。

同时,快鹿集团还承诺,两周内公布首期50亿元兑付资产的明细。针对理财产品的还款来源,快鹿方面表示,一是票房收入,二是贷款项目的还款收入,三是投资资产处理套现,其中大部分资产兑付来自投资资产处理套现。

资本大潮汹涌澎湃地改变了几乎所有的行业,较为显性且关注度较高的电影行业被资本介入自然更为吸引眼球,尽管如今资本其逐利的本质已经对过往较为“清高”的电影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显得不再那么纯粹。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电影产业想要拥有长足的发展,必须大胆拥抱资本,同时尽量趋利避害。



陆家嘴杂志

微信号:lujiazuicbn


邮发代号:4-860

订阅热线:021-61069667

合作咨询:021-61069726 / 13512138884

欢迎金融人投稿:lujiazui@yicai.com,约访可私信后台


    关注 陆家嘴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