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所读,关于心理学中的“虚假记忆”

 

想想其实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可“操控”的世界...





我终于开始写读书总结了!!!

今天看书看到的记忆干扰一节,顺便分享一

先做一个小测试

首先我们列几组词,请先把这组词阅读一次,记住,只阅读一次

床  梦  毯子  瞌睡  枕头  午觉  打鼾

床垫  警报  钟表  休息  睡眠  点头

被褥  铺位  轻便小床  摇篮  摇晃



(表白我家媳妇儿)


表情包攻击!













现在请你不要回去看刚才的词表,并请判断以下哪些是刚才出现过的旧词,哪些是刚才没有出现的新词,在词语旁边做上新旧的标记

沙发   睡觉   灯   厨房









最后的结果是,事实上,四个都是第一次出现的新词,如果你记得“睡觉”曾出现在旧表上,说明你有虚假记忆。因为“睡觉”与第一个词表中不少单词有意义上的联系,因此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虚假记忆就这样产生,一个与现实无关的“事实”就印刻在了你的脑中

同时,在你的生活中,你也在被广告这样“操控着”



在使用广告中的产品前,你喝多少次广告中的饮料,吃过多少次广告中的食物

但是在你接触这个产品时,你的大脑会不知不觉产生“这个很棒”的愉悦感

这是为什么?

大部分广告是用积极的产品形象“干扰”你的记忆,让你对这饮料有了积极的印象

比如说,在经典的可口可乐的广告中

除去红色鲜艳富有激情的包装(今天不分析这个)

广告语暗示

从最开始的1904年的Deliciousand Refreshing(美味畅爽),再到1927年的“Around the cornerfrom everywhere(任何角落,随手可得)”



中间的几个略过,09年的Open Happiness(畅爽开怀),到今年1月19号最新出的Taste the feeling(品味感觉),都是在强调体验中暗示及时享乐,特别是最新的广告语,从直接的情绪指引(舒畅开怀 — 开心的时候)到现在的(品味感觉—体验可口可乐畅爽滋味的美好感受)

广告画面暗示

在可口可乐广告中,红色,欢乐,聚会和气泡升腾的画面占多数

比如说在最近的可口可乐广告中



可口可乐与冰块



冰块与朋友



朋友与故事



故事与可口可乐

一连串碎片化的画面

直到最后的

可口可乐与感觉



品尝这样的感觉

在最后一句中用情感诉求与产品结合

从打开可乐时的冰块向二级情感内容延伸:朋友、故事、微笑、激情、心动、清爽、音乐、疯狂等,直到最后强化广告词“品味这样的感觉”



在这样积极广告引导的多次重复作用下,你的记忆就会产生广告内容中“美好”的印象,这样行为,最后产生的效果就是“也许你其实并不是那么喜欢喝某种饮料,但你却记得自己还蛮喜欢的”

并且在Shapiro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虚假的积极的广告越多,记忆中关于产品消极却真实的成分就越少,因为积极的虚假记忆阻碍了我们回忆起消极却真实记忆的能力



在这种积极广告的投放中,长期的广告宣传会使品牌记忆更加持久,如果在童年时期看过这些广告,效果会更加强烈(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如今儿童面对大范围暴力画面与情节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大型垄断型的公司,还要不停地大范围投放广告的原因。

这些内容我们无法拒接,由于情感的诉求,好像也难以抗拒



第一期总结就到这里

来自:《心理学导论》第七章 精细加工的虚假记忆


    关注 大维Duang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