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美文赏】论道德推理(节选)

 

不可否认,只要有人存在,只要人们愿意生活下去并意欲过上好生活,道德推理就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然而在不同的社会类型中,道德推理却有类型上的差异。这种类型上的差异既相关于人的整体生活的质量,更相关于人的普遍的道德水平。...

论道德推理(节选)
晏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伦理学教授,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婚姻与家庭伦理方面的研究,现主要研究领域为“公民伦理”、“公共管理伦理学”、“当代生活世界”、“价值观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
社会类型与道德推理
不可否认,只要有人存在,只要人们愿意生活下去并意欲过上好生活,道德推理就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然而在不同的社会类型中,道德推理却有类型上的差异。这种类型上的差异既相关于人的整体生活的质量,更相关于人的普遍的道德水平。

熟人社会与直觉式的道德推理。所谓直觉式的道德推理乃指推理者将实践法则、责任与选择在意识上的直接连接,而无须计算基于这种推理之上的德行所给予行动者的回报,更无须在德性成本与功利收益之间做艰难抉择。在一个反复交往的人群中,其交往所遵循的游戏规则既可以是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风俗习惯、社会惯例、宗教仪轨、巫术禁忌,也可以是理性制定的典章制度、规范条例、守则规定。前者是自然的,非反思的,人们遵照它们而行乃依照日常的道德意识和常识,充满着日常的感情与情感,此所谓有情有义;而后者则是理性化的过程,人们公开且充分运用理性制定了各种规范,同时也充分运用理性进行道德推理并选择行为。虽不排除在任一社会形态里,两种道德推理形式是同时存在的,但通常以某种类型为主。是采取直觉式的还是采取智巧式的推理形式,并不取决于主观努力,而是决定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伦理环境,以及由这种环境造成的推理习惯。



在一个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里,因在家庭与国家之间没有广阔的社会空间,没有类似于“市民社会”这个概念所指称的领域,因此适用于由差序格局构成的熟人社会的游戏规则同样适用于非血缘和非地缘关系的权力领域。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是靠着“情”的逻辑而不是理性的力量来维系的时候,一种直觉式的道德推理才有可能。所谓“情”的逻辑乃是维系家庭和家族的爱情和亲情,维系村社关系的乡情,以及维系朋友关系的友情,它们分别属于血缘、地缘和友缘关系。在这个朝夕相处的生活共同体中,共同体成员形成了相似甚至相同的风俗、习惯、惯例、家规、村规、乡规,这些规范体系具有不证自明的正当性,既合理又合法,具有普遍的、持久的效力,它不允许有质疑,也不允许有例外。道德事实与非道德事实没有分别,德性与生活也没有分别,进言之,德性与规范就是生活,德性与规范既无工具化也没有边缘化。



共同的生活环境,相似的生活经历,形成了共同的生活意志,这种意志属于同质意志。在这种同质意志支配下,共同体成员在做人做事的生活实践中,其道德推理通常是直觉式的,虽不排除个别成员的道德机会主义动机和行为,但绝大多数成员都会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完成道德直觉。道德直觉与直觉式的道德推理虽不属于同类行为,但却同出一源。行为者不会就自己即将选择的行为于己之利做十分智巧的算计,即便有求得道德回报的意识,也必须先行利他。行动者会把他者的利益以及保证这种利益的日常道德意识(范畴与规范)置于优先的地位。在这种语境下,行动者与行动、德性与规范、德性与幸福是统一的,只是这种统一是缺少理性的反思和对利己与利他之冲突的感受。一如黑格尔和涂尔干所批评的那样,在家庭、家族和村社中,人的理性是最不发达的,但直觉式的道德推理却保证了被称之为生活共同体的熟人社会的高度自治与和谐,也保证了成员之间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虽物质生活简朴,但心理和精神却是丰富的。



由资本的运行逻辑所推动的全面的市场社会,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更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当行动者与行动、德性与规范、德性与幸福不再天然统一,而是发生分离甚至冲突的时候,道德推理也发生了改变。道德推理是行动者依照普遍认可的实践法则对即将选择的行动所产生的道德后果所进行的预判。当整个社会把“自我”作为核心范畴置于观念与行动的首要位置时,一种智巧的、朝向自己的道德推理势必成为典型的推理类型。这种推理与直觉式的推理类型不同,它主要的不是一种分析命题式的推理,而是综合命题式的推理。分析命题式的道德推理描述的是,当且仅当,我是有理性存在者,而他者亦复如此,故为着尊重他者为人,须按着意愿他者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他者,或意愿使自己的行为成为实践法则的形式去行事。而综合命题式的道德推理则是,当且仅当,我是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故我如此这样地选择和行动,只要不反乎实践法则和他者利益即可。



此种推理的出发点,乃是三种要素的并存:我、他者、实践法则。若三者不相冲突,那么以“我”为优先;若三者不可得兼,必须放弃“我”的打算,以便使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在道德上说得过去的时候,其内心常常伴有焦虑、不爽。在出于、合于、反乎德性而行的三种类型中,熟人社会的人们通常以出于和合于德性而行的类型为主;而在处处充满利益相关性的市场社会,则以合于甚至反乎德性而行的类型为主。这种道德推理类型原本是在充满利益相关性的交往领域中形成并践行的基本类型,这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接受的事实。然而它们却逐渐向以友情、乡情和亲情的熟人生活领域扩展,致使原本以“情”的逻辑为轴心运转的私人生活愈益失去浓浓的人文关怀,一种普遍化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个体主义的行为方式贯通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以差序格局为基本色调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交往生活结构乃是一种致命的解构。当然,造成这种致命解构的不是由于不合理的道德推理所致,相反,连同不合理的道德推理一起,整体性的道德危机乃是因了全面的市场化,因了全面的功利主义打算,全面的个体主义和享乐主义。事实证明,这不能算是一种整体上的好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悖,德性与幸福相离,问题道德推理只是整体性道德危机的一个表象,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重建一个相对为好的社会基本结构,包括更加合理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此乃世界性的课题。能否提供中国经验,值得我们共同努力。

图文|伦美社  刘偲卓

编辑|伦美社  刘偲卓


ID:伦理美学学社

敬请关注~


    关注 BNU伦理美学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