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老还童的终极招式,是成为一个哲学家!

 

因为成人所具备的“成熟”属性本身就是“天真”的克星;然而只有继续往前追逐,“哲学”的属性才能成为“成熟”的克星。换句话说,只有“哲学”,才能越过“成熟”,让“天真”得到第二轮的启发。...



除了经常羡慕孩子的天真烂漫以外,长大成人后的我们,也总想再变回一个孩子。似乎孩子眼中的惊奇与探索,令世界有了种种不一样的乐趣。比如说,孩子可能觉得冰箱中冷冻起来的冰块特别神奇,而父母只管三两下将冰箱除霜,然后快速将即将融化的冰块扔掉;或者,孩子特别钟情于某一只耗子布娃娃,而父母觉得这种玩物丧志之举,不如直接把布娃娃抢过来撕掉了它一只耳朵。

当孩子眼中神奇的冰块或耗子被毁坏时,他们哭的是代表自己认为神奇的世界的崩塌。虽然这种神奇在父母眼中简直就是不可理喻,但有时候父母也希望自己再重新变回一个孩子,因为,他们自己曾经也是以这种不可理喻的眼光看待世界,并活在一个自己想象出的、具有无尽乐趣的世界中。

然而,这种寄情于返老还童的空想,终究也被碾碎在成年后的滚滚红尘中。在轰隆隆咆哮穿越过人民广场的地铁中,我们和周围的同类们都在呼吸同样的人类皮屑。而广告商深知我们人类想穿越囚笼的渴望,于是又在车厢中制造出足够多的天真梦幻,可惜我们因梦幻的勾引而转动眼球,却最终只记住了广告本身。

返老还童已然不能,我们又将这种梦想寄托于自己的孩子。在成为孩子的玩伴之时,我们确实短暂地粉碎了现实、穿越了空间,重新回到了那个让我们自己都甚觉惊奇的崭新世界。所以可以说,孩子就是我们自己美妙世界的延伸。他们创造一个滤镜,让我们也搭着享受了神奇的宇宙所反馈回来的光线。

然而,尽管我们有时候是如此渴望回到童年,童年的我们想当初也是多么地想来到自我的成年。每一个小孩,都如此渴望过自己能够快快长大,真实地走进那个经由自己意念所幻化出来的世界。直到我们真实进入,才发现,幻念已然崩塌。这,是每个成年人的秘密。

然而与其如此童年成年两相望,不如,果敢承认时光的单向性流动。孩子眼中对世界的天真想象,在抵达成年的彼岸后崩塌,那么,我们拿什么来继续维系一个成年人的天真世界呢?答案并不是往回看。返老还童的终极招式,并不是倒回去成为一个孩子,而是真实地往前走,成为一个更成熟的成人。

成人的世界,未尝就不允许对世界产生天真的好奇。然而这种天真,并不如孩子的天真,它势必是一种成熟的、具有逻辑的、同时又烂漫的对世界的无限好奇与推理。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哲学家情怀式的。生命的奇特、宇宙的无限、自然的美妙,这些童年的幻想不能在对年龄的倒行逆施的妄想中重启,却只能唤醒于属于哲学家的探索中。因为成人所具备的“成熟”属性本身就是“天真”的克星;然而只有继续往前追逐,“哲学”的属性才能成为“成熟”的克星。换句话说,只有“哲学”,才能越过“成熟”,让“天真”得到第二轮的启发。

经过这轮天启,哲学家的眼中,世界将远远比孩子的天真还要天真,却同时又比成人的成熟更为成熟。它兼具孩子眼中的天真无穷,同时又不受孩子幼稚的限制;它勃发于成人对事物成熟判断之心胸,然而又不因成熟的枷锁而进入刻板的罗网。它,循着成人成熟的理智,巧妙地探索着世界的好玩稀奇,得其精粹还精补脑,而令面色充满荣光。因为成人的世界,比的当然不是谁更幼稚;但成人的世界显然更为宽广,大家而是在一片辽阔的星际中以哲学之眼探究事物本质,同时因掌握其本质而胜出。得哲学之果位,生意场上若是用不完,再把它挥洒到艺术领域去。令金钱与灵光双丰收。

所以,这才是终极的返老还童之术。我们与其在现实的囚笼中,远望着那早已结束的天真童年,不如果敢向前,成年童年两相忘,入哲学之怀抱而重启童心之天真。世界,又打开了;前方,高阔辽远。

本文由所见略同公众号原创,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所见略同公众号现与上海各大心理心灵中心合作,接受个人及企业的心灵咨询。可在后台直接留言。

所见略同公众号,获得开悟,直达圆满自在的秘密心法。


    关注 所见略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