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stival 值此光景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今夜火树银花时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灯月交辉,笙歌四起,猜猜灯谜,赏赏花灯,吃吃汤圆,这大概就是元宵节的样子。...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灯月交辉,笙歌四起,猜猜灯谜,赏赏花灯,吃吃汤圆,
这大概就是,元宵节应有的样子。



话花灯——阑珊火树鱼龙舞

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热闹非凡,夜夜笙歌,通宵达旦,张灯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
唐朝治世因社会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大放异彩,盛极一时,活动规模相当浩 大,观灯人潮万头攒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玄宗时亦延续西汉弛禁制度,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后三夜取消宵禁,扩大实施“放夜”, 方便人民赏灯,唐以后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志。
两宋时期国势虽然积弱,此项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发扬光大,使宋朝成为花灯发展的另一重要历史阶段。明清两朝赏灯热潮未减,坊间更出现灯市,贩售各种花灯,式样繁多,争相竞秀。
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台湾花灯,俗称“鼓仔灯”,因早期制作时多形似锣鼓而得名,流行的种类有走马灯、骰子灯、圆灯、关刀灯等。由于闽南语“灯”与“丁”同音, 故一般将提灯、闹灯视为人丁旺盛的佳兆。台湾习俗中,妇女在元宵节穿梭于灯下 ,祈求来年得子、添丁;在台湾北部桃竹苗客家庄里,男丁从农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庙挂灯,称为“起灯”;谐音“起丁”,为新生男丁入族的仪式之一,涵意深远流长。





话诗词——词话灯月 诗成新春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张悦曾用诗赞道:“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云:“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皓月高空悬,
万家灯火明,
花市灯如昼,
烟花绽放舞龙狮,
阖家团聚吃汤圆。

最后一话
最为激动人心的一话
﹀
﹀
﹀
﹀
﹀
话开学
过了腊八就是年,过了元宵就开学。
快开学了大家一定超开心吧。

新学期新学年大家一定都要元气满满哦!
小语在这里祝大家元宵快乐,阖家团圆,幸福安康!
新的一年要更加好好学习哟!


图片来源:花瓣网
编辑排版:新媒体中心
图文编辑:郭秋月 张致远
责任编辑:赵淑琳


关注 语林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