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老师,她是如何教会学生在选择中成长的?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新学校研究院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搜索新学校研究院、idealschool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北京十一学校生物老师,邢凤玉)
(本文根据邢凤玉老师在2016新学校年会上主题演讲整理而成,有删减。)

2012年7月15号,我们的团队迎来了第一批学生,我是选课走班初中生年级的第一个年级主任。当时选课走班的同学显得非常的高兴,在初一生活中他们非常非常活跃,活跃在校园里面各个角落。那么,他们选择了什么课程呢?
一个学生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可以踢足球,可以参加辩论赛,可以参加喜欢的社团,还可以学第二外语……

这是一节自习课,一个学生桌子上面摊开的是数学书,摆着的则是英语书,而看的则是语文书。
他到底要学习什么?我们给学生准备课程的时候,他们一定会选择吗?选课走班的时候,学生开始频繁地独立面对选择,更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中,孩子们往往不知道该做什么。因为他们在这之前,基本上都是生活在管控之下。



在控制中长大的孩子,不知如何面对自由;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缺少面对自由的能力。

当到了需要选课走班这种环境的时候,面对更多的自由的时间,我们首先要教他们学会自我规划。

在走班制下,学生背着书包不断在不同的教室里面学习,不断走来走去。这样一来,书包重量也成了我们关注的问题。我经常拿一个称,在楼道里面称他们书包的重量。

我之前告诉过他们,书包不可以超过7斤,超过了以后就是规划不合格。要让他们知道,什么东西是要用书包背的,什么东西是应该放在橱柜里面的。
伴随着选课走班,学校给每一个学生配了一个橱柜,可以方便他们摆放东西。把橱柜打开的时候,往往可以看到一些想不到的东西。例如这边放着牛奶,旁边放着足球鞋。

这是我们的学生最开始的状态。之后一个月,我们对他们不断地进行训练。物品管理方面,学生从开始的18分,到19分,再到20分,他们是在不断地进步,在不断地去学会规划自己。



学生仅仅学会规划物品是不够的。在进入初中以后,他们的学习和小学有诸多的不一样。在每一次开学的时候,我们各科教学老师都会发给学生这样一张学习的任务单,实际上就是一个学期的学习计划。



在学生考完试以后,他们会有一周自己学习的时间。在这个期间,我们也会给学生一些学习任务。什么时间去完成?他要自己去计划。包括在日常教学当中,语文和英语的任务,都是一周布置一次,数学则是每天布置。学生怎么把这些任务完成?这要他们自己要去想,自己去规划。



下面这个表是十一学校的课表,上面可以看到很多的自习课。学生们在学校有效的时间里,怎么更好地去学习?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所以,不仅要教他们规划任务,而且还要教他们规划时间。

从最初的那一节自习课开始,应该做什么?当然是学习。但要学什么?学到什么量?学到什么程度?把这些教给学生以后,让他们把他们自己的规划表放桌子边儿上。我有空过来的时候就会看一看,他们的一节课规划了什么?
一天的时间,让学生想清楚早上干什么,中午干什么,自习课干什么,下午干什么,同时给他提一些要求。比如说,中午可以看书,看书的时候应该怎么去做。或者,可以到操场去运动,运动之后还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规划以后,还要看他落实的效果怎样。在这一个阶段,学生想规划也好,不想规划也好,一定要规划。因为这一周里面学生完全都是自己学习的,不可能一天一天地规划。经过一周的规划以后,学生要明确地知道,他每天要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
    
在开学两个月,经历了我们的一个学段时间以后,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个调查:
可以从数据看到,超过5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突出成绩是通过自主管理取得的。同时,数据显示还有30%的同学认为是学习兴趣产生主导作用 。意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过程,让学生逐渐地去形成这种观念。因此,在我们的年级工作当中,自我规划是学生主要的工作。

在初一,学生们从开始被管理到后面可以自己作主,规划很重要。下一学期,学生从感受到自己作主,并尝试自我作主,规划同样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从规划物品到规划任务,到规划时间。从规划自习课,到规划每天,到规划一周的小学段。我们最终使学生明白,规划就是给自由赋予意义。

这张是我们的初中管理模型的图。因为不同的年级学生的特点不一样,所以,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初一重点就是规划,初二则是目标,初三进入到升学阶段以后,情绪管理更为重要  。中间的红线就是我们工作的主线。
在我们年级,我们围绕工作主线开展工作,跟教学有关的老师,他们来负责学生学习方面的规划,而导师,则负责学生规划的落实。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分布式引导。他们也同样是进行规划指导的工作,比如说行为规范课程,顾名思义就是管学生的行为。例如学生在楼道里面出现了违纪,发生了追跑打闹的情况,马上要制止。
我们会时刻按照学生自己制定的规划表,帮他们更好地落实他们的规划。逐渐适应规划,自己应用规划,我们觉得这是学生们逐渐走向自立的必须过程。
十一学校的行动纲要第一章第三条这样写道:

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

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

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课堂教学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让他们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但是,在教室中,他们就不能选择了,只能听老师在那里讲。所以,这个情况一定要改,一定要去打破。

但我们的老师都太善于讲,特别喜欢讲,不这样也就不会做老师了。所以,我们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让空间发生改变。



老师们研究试验了以后,我们的课堂开始了改变。这一节是数学课,我们可以看到最上边有两个同学在研究数学;而旁边更多的同学则在自习;画面最右面的同学在抬头,很明显是在听老师讲课。
下面这一张图片,也是在同一节课上。最下方的那个同学,他在自主学习,因为他的学习内容已经非常的超前了,而老师则在上面给两个进行讨论的同学辅导。
当课堂空间成为真正属于学生的空间的时候,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例如在我们的英语课中,名字为绿色的这些同学,他们的学习相对还是比较的薄弱,所以,我们设置了一个区域,就是跟着我。而在DIY区中的学生,成绩不差,但也不是特别的高。老师知道,这些同学特别喜欢跟同学聊天,和别的同学呆在一起,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于是就让他们自己来。而左边红字就是小组研讨区域。

我们在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类以后,最终实现的是,满足学生们不同的学习需求。

还有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分区的。在一个分区里面,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们就聚在一起,喜欢演讲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写作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阅读的也坐在一起。

当学生们在课堂上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动力还有愉悦感会增加许多。
在这样的课堂当中很难再看到统一,因为学生们的学习进度不一样,但是,每一个角落里面学生的学习思维都是活跃的。

当有限的地点变为无限的空间,供需两端都将产生增量,从而建立起新的流程与模式。

现在微信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班里面都会建一个微信群。在微信群中,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学习。而这也应该是学习空间的增长,是从线下到线上。
学生创造性的生成了同伴可以相互学习的资源,并纳入到个性化的自我学习中。模糊了学生作为学习资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界限。学习者共同解决学习问题,达到学习效益最大化。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已经是我们绕不开的问题。我们要研究不同的学生他是怎么学习的,依靠学习路径给他匹配对应的选择。



这个调查表里的几种学习风格类型,是根据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管理输入的。活跃型的学生特点就是学习当中特别活跃,特别善于给别人讲。而沉思型的,则喜欢自主学习,喜欢独立思考。感悟型和直觉型的同学都善于根据事物产生感想,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视觉型的学生,更擅长把看到的一些东西记住。言语型,更多的喜欢文本,或者是偏向于要人给他讲一些东西。序列型,就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逻辑清楚。综合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会吸取很多的东西。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初一的学生活跃型和视觉型非常的多。这些调查数据,对于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除了提供常规的读本课程外,我们还给他们提供一些视觉的课程。比如说,有主要针对数学知识进行讲座的课堂,并附带动态解释。



学生的学习风格不一样,我们在进行作业布置的时候,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在的作业方式可以有这样的匹配,有4种,适合不同的学生:

第一,让学生去歌唱

第二,让学生写剧本

第三,让学生去配音

第四,让学生去绘画
这是根据学生们的不同特点,所进行的多样化配置。学生的风格不一样,学习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从下面最左边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背对着我们的同学明显是活跃型的。而第二张图片中的这个同学,他自己在用电脑学习,他大概就是属于沉默型的。像图三这种喜欢倾听听老师讲课的,很大可能就是言语型的。



在学生的学习当中,我们不仅要研究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还要研究他们到底是怎么学的?同一学科当中不同的同学各是怎样学习的?同一个学科同一个学生不同学段是怎么学习的?在学习中,学生们的路径都是不一样的。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学习路径当中可以由这几个维度,包括学习顺序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认知风格等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些影响。
以这个同学为例,这是他的数学的学习的一个流程。从整个课程链来看,是很完整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学生数学可以到这样一个程度,我们可以去想象一下,这个学生的数学是好还是不好?



通过研究,我们进一步发现,这个学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人更适合学数学。因为1就是1,2就是2,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而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不只让他们背单词、做题,还让他们去阅读,做适当的摘抄,让他们自己编故事,让老师关注,和老师探讨。



我们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我们所有的课堂行为都是围绕学生来产生的。

那么,在课堂上当我们发现了学生不同的学习过程的时候,要帮助他形成正确的路径,进而让我们老师来支持,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经常在学校里进行这样的活动:让他们的作业、作品,让他们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而且可以卖钱。这对学生们的学习心理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下图这个就是学生的作品,从喜欢十一学校,到手绘十一。我买了中间这一张。



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卖出去了以后,他们就会有一种体会:没有想到我平常做的作业还可以卖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流程,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作品的时候,就是平常的积累。当这些作品投向市场,产生了交易和实践的时候,学生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学习是有价值的,就会有成就感。这样一来,就可以用这种外在的动力激发些学生的内动力。



从“正式的课程---实施的课程---教师的课程”走向“学生习得的课程”。在这场“学---研---产---销”的作业作品化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校园创造与未来时代的连接,激发了学生学习内动力。

从管理物品到课堂改变,让学生从管理他们的行为,到管理他们的内心。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则又引领着老师的成长。
本文系根据邢凤玉老师在2016新学校年会上主旨演讲整理而成。新学校研究院微信公众平台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观看2016新学校年会直播视频,请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 新学校研究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