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烂漫,看古人怎么游春(二)

 

对比人家的春游,咱们的春游,尤其是学校里学生的春游。大巴拉到随便什么地方,一个上午已经过了一半,然后还没开始玩儿,就到吃午饭时候了。吃好饭,晒一会太阳就大巴给拉回学校了。天哪,咱们这能叫春游吗?能叫春游吗!...



上一期看古人游春的内容,我为大家介绍了展子虔的《游春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中的春游部分。今天,吴老师继续为大家介绍一些包含游春场景的古代绘画名作。

一、南宋 陈清波 《湖山春晓图》

我挺喜欢这幅作品的,在前不久南博的虚斋 庞莱臣特展中,我见过这幅作品。再上一次见,是在北京故宫。这幅作品藏北京故宫里,绢本 设色 横:26.7cm 纵:25cm 藏北京故宫 湖阔天高,绿树掩映堤边深院崇楼,岸边小路上一人骑行,执鞭回望崇楼,二仆负伞荷担相随。大片空白充满了对春天的期待。大图太大,四五百MB,就传个小图给大家看下吧:



这幅作品是典型的南宋半角构图,左下角向右上角延伸,通过人物的回首,将画面构图过渡过大片留白,从而形成上下两部分构图的关联。



树木的画法相当中规中矩,李郭的、院体的、赵令穰的,这里都全了。至于界画,虽然远景中楼阁画得并不是那么科学精准,不过整体线条还是相当有看头的:



线条不孱弱,楼宇规整,界画在宋代确实挺普及。大家仔细看上图,绿树掩映中,还有一段红色的彩楼,大家仔细看,在上图左侧绿树之中,后面的楼宇是一家酒楼。联想到左下方行人远望楼宇,可能是风尘仆仆的旅人,在春日阳光的暴晒下,看到可供补给的酒肆,唉,大家伙儿,这种心情你们一定能理解吧。

这幅作品的精细之处,在于:

1、通常南宋半角山水,下方为实景,上方为虚景,但是此图正好相反。

大家看,是不是?

2、此图留白不多,但是上方远景布局较大,使得画面景深极深。加之此图虽为设色却不是弄设色,一片春日阳光之下的温柔之态。我是极喜欢这幅作品的。



上图便是我在南博看庞莱臣特展时,看到大幅《湖山春晓图》的装饰灯箱,实在按耐不住,便与之合影了。确实,此图意态清幽、深远,很适合做这种大面积的背景墙。

二、垂柳飞絮图

春日,百花盛开,所谓繁花似锦,那必须是表现春天的景色。我不懂植物,乱花渐欲迷人眼,我最多也就说个“乱花”二字出来,至于什么什么花,我的天,我真的是说不出确切的名字来的。不过呢,柳树,我倒是知道的。春天,漫天飘柳絮,几家欢喜几家愁啊。喜欢的,文青们觉得浪漫,漫天飞雪的,多美!不喜欢的,真脏,到处飞。遇到个过敏的人,唉,漫天飞絮的日子,简直就是灾难啊!

柳絮永远是古人笔下描写的对象,现藏北京故宫的《垂柳飞絮图》,就是这样一幅描写春天柳絮漫天飞的作品。





这幅作品原先被认为是南宋宁宗皇后杨妹子的作品。不过现在基本认为是南宋佚名画家所作。杨妹子是南宋后宫中擅长丹青的高手,不过基本水平其实不过尔尔,从画面题字来说,确实有模仿杨妹子的痕迹:



史载杨妹子书法多学颜体,这里颜体写得虽然还没吴老师好,但是确实有明显的颜体痕迹。

画面作柳枝两条,构图成半角式布局,与南宋时代马麟《层叠冰绡图》构图有类似之处,只是角度略有不同,至于题字的位置都一样。



《层叠冰绡图》上的题字是杨妹子真迹。大家对比两图上的题字,就知道上一幅作品上的字写得确实不咋地。线条力度完全跟不上啊。

当然,若论题跋书法这一话题,我只想说,相比《垂柳飞絮图》上糟糕的题字,乾隆在作品后面的题跋,终于找到了势均力敌的对手了。

我一直说,乾隆的字,实在太差,要线条没线条,要结构没结构。可问题是,他还觉得自己的字,自命清高,潇洒得很:



乾隆题诗说:“庆元有杨后,可是出关西。画自女中佼,书将帝与齐。风枝如向日,雪絮不沾泥。设较谢家句,一筹当让亏。”

诗,我不懂,书法我懂,这字,究竟哪里算好看啊?

这幅作品,在乾隆时代在内府收藏,此前,曾经明代项元汴收藏,有章为证:



右侧两方小章就是项元汴藏印。

三、春山渔艇图

与此前我们所介绍的山水画不同,这幅作品采用了比较古朴的青绿山水风格来做创作。据说作者叫张训礼。



好吧,既然提到了张训礼,那我就简单叨咕几句吧:

张训礼,在史书上又被记载为张敦礼。这个名字宋代历史上有两人。一个是北宋的,一个是南宋的。北宋那个是个驸马。详细史料我就不多写了,大家度娘看下,有这么一段介绍:



大家会觉得奇怪,不是叫张敦礼吗?怎么叫张训礼了呢?这是因为,南宋时代有个皇帝叫赵惇。没错,就是那个宋光宗。然后么,大家都懂的啊,要避讳皇帝名号,结果就被强制改名张敦礼了。

另一个张敦礼是南宋人。史书记载不多,大多是在美术史上记载,不过也经常被研究美术史的人弄混淆。因为张敦礼有一个好学生叫刘松年。很多人文章里写刘松年老师是宋人驸马。我的天,时间对不对啊,两人生活年代的能不能有交集啊?今天一般认为,南宋的张敦礼能画,而北宋的张敦礼不能画。

那么,这幅作品,归于的张敦礼名下,显然应该是南宋时代那个张敦礼。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春季水边人家大鱼的景象。画面氛围祥和。



渔民打渔,老婆在岸边的家里做家务,窗口、岸边,桃花已经开放。这样的湖景房,景色确实不错。

四、春游晚归图

懂行的你,千万不要激动。这里介绍的不是戴进的同名作品。那幅,咱们下回见分解。这次为大家介绍的是宋代佚名画家的《春游晚归图》



画面团扇格式,饱满得很。重点居下方,内容就是一对人春游回城的模样,场景地点是在城门口。

我想说的是,这是土豪家庭春游晚归的场景。你想问我怎么知道?看图看图:



这身打扮,腰上玉带,美髯飘飘,这还不是土豪?要知道,胡须好坏在古代那是身份和人品味的象征,至于这玉带,就更不是阿猫阿狗可以佩戴的了。

至于骑马出行,这就更是个有钱人了。您说为什么骑马就有钱?您知道宋代有多缺马吗?盛唐官方养马常年保持70万匹,这是平均数。宋代鼎盛时代,马匹只有14万匹。这是峰值数据。北宋时代禁军骑兵部队侍卫亲军马军司,常年马匹缺额超过三分之一。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可以推荐您去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宋代军制初探》,作者王曾瑜。那里面介绍得很详细、很专业。

就一普通人,能骑马出城?想多了吧。

再看这位老爷子的排场:

您看,扛椅子的,挑家伙什的,春个游,带这么多人。宋代人爱喝茶,咱们今天出门要喝茶,泡好了带上。可人家带着挑夫,专门带着火炉,随时煮水烧茶斗茶。您看,图上画得多清晰?







对比人家的春游,咱们的春游,尤其是学校里学生的春游。大巴拉到随便什么地方,一个上午已经过了一半,然后还没开始玩儿,就到吃午饭时候了。吃好饭,晒一会太阳就大巴给拉回学校了。天哪,咱们这能叫春游吗?能叫春游吗!

这幅作品上方构图略空,虽然实际上东西也很多。远景呈现出城墙上的女墙以及城楼。女墙在北宋时代的城楼建筑中很常见。但是随着宋金战争的进程,女墙越来越多成为城楼上一块鸡肋所在。这里我就不展开介绍了,有兴趣探究的读者,可以去看下两宋之交的陈规作品《守城录》。

应该说,这幅作品的界画要比陈清波的《湖山春晓图》精湛一点,看城楼的造型就可以知道。



虽然,这幅作品是宋代佚名画家的作品,不过从我个人倾向来说,我更倾向于这幅作品的作者是北宋时代人。

四、春江帆饱图

我手里的这幅作品,资料呈现在宋人作品名下。不过,我觉得这幅作品可能是元代的。当然,一家之言,大家可供参考。

从绘画母题上说。这幅作品近景的山石和树木是典型的宋代李郭传派的绘画母题。但是,相比北宋时代的李郭传派树木山石的画法,元代人对这一题材已经做了大量的改变。比如元代唐棣的作品《摩诘诗意图》中,近景的树木格式就与此图格式一致。显然,从画面上来说,两者具有极大的相似处。(下为春江帆饱图)



下为 唐棣 摩诘诗意图



元代时候,李郭传派风格重现辉煌,元代不少文人画家愿意画这一流派作品,这多少与元代统治者喜欢这一风格画作有关。但是相比宋代的李郭传派,这一风格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尤其是近景高大的树木,显然,这种描绘方式与郭熙《早春图》这一流派基准的画法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大家看画面居中近景的古树。占据画面大小的比例很小。



再看这幅作品中古树所占画面比例的大小。

以两图做对比,大家就可以很明显看出区别来。

因此,我觉得,这幅作品虽然画法很北宋,但应该是元代李郭画派的复古之作,不该是宋代人的作品。

我们知道,李郭传派风格就是四个字“古木寒林”。这显然与春天关系不大。

但是,“古木寒林”四个字,并不妨碍李郭传派表现早春的景色。最典型的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郭熙的名作,现藏台北故宫的《早春图》。

这幅作品,所表现的实际是初春山水,万物还未彻底复苏时的江山景色。江面上,两艘渔船归棹。船帆被风鼓满,这正是春季多风,而且风大的写照。



船只所向,正是渔港,岸边很多船只,近景则是一片茅屋,这显然是渔村所在。留白中鼓足风帆的船只,正好将留白远景与近景联系起来。



这幅作品,团扇格式,严格说根本就不是半角构图。画面从右侧向上延伸至远景后再向左侧延伸出去。这种构图格式,唉,我又想说,是元代人很常见的山水格局。实际上,这种格局也不太适合团扇。右侧、右上方过重,虚实搭配得不太和谐啊。

好吧,虽然是早春,可毕竟也是春。

今天就介绍这么多,下一期,我再给各位介绍宋代之后的古人“游春图”

工作室名师介绍:








    关注 吴启雷国学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