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从前是无知,如今是羞耻

 

纵观医学发展数百年,它在文明的角落觊觎新鲜的血液。...

事情要从若干天之前发生、而近两天才被大众所知的青岛乙肝事件说起。

2月9日晚,青岛一家三级医院被爆出因违规操作而导致病人感染乙肝病毒。

△2月10日新京报文章
人总在期盼药到病除,入院治病,却越治越病,自然让大众无法接受。然而医院从出现到发展至今,院内感染如跗骨之蛆,利用发生在身边的每一次机遇。由前医学时代的无知,到如今的违规操作,医院稍有不慎,就又是一次“重大医疗事故”。

那是最富有的医院 那是最可怕的医院
欧洲中世纪黑死病盛行期间,谁去当了黑死病医生,谁家就要准备后事。没人清楚这种疾病是怎么传播开的,那个时候盛行的“放血+祈祷”疗法,让充满鼠疫杆菌的血液从病人的体内转移到医生的双手上,又由医生传染到下一个健康的人。为了避免传染的扩大,路易十三的御医设计了一款防传染医生套装,它长这样:
黑死病时期“鸟嘴服”
全皮打蜡的外袍包裹住全身以防止病人的口水沾染,鸟嘴面具的长喙表示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安全距离”,那时的人们还相信,凶恶的鸟类图案,可以“吓走”黑死病。无论是当时的教会医院还是赤脚医生,这一套行头成了黑死病治疗过程中的标配。

这大概是至今最为人熟知的早期传染病隔离操作了。但是那个时候走在时代前沿的医生们对于感染的认知也就仅限于此。除了鼠疫之外,大量的病菌在因不规范操作在病人之间传播着,如果放在现代看来,这些医疗操作简直触目惊心。

17世纪的医院普遍用水为病人清洁伤口,医生通常使用同一盆水为好几位病人清创,直到水完全被血液染红。法国巴黎最古老的医院Hotel-Dieu医院,用一块纱布连续为很多病人清洗伤口,结果造成所有病人伤口感染,截肢后死亡率高达60%。当时的文献评价该院:“那是一个最大的医院,住着很多病人,同时也是一个最富有和最可怕的医院。”
巴黎Hotel-Dieu医院
Hotel-Dieu医院的兴盛正值路易十三在位期间。不知道那位发明了黑死病鸟嘴服的御医,清不清楚自己的后院起火。

不过大概那位御医就算知道了情况,可能也不会太去在意。毕竟19世纪之前,外科手术感染率几乎是100%,死亡率高达70%。相比之下,Hotel-Dieu医院截肢死亡率“只有”60%,大概法国医学界都在心中窃喜。

除了手术之外,产妇也成为院内感染的牺牲品。在漫长的前细菌学时代产褥热在大小产科医院兴起,富人根本不敢去产科医院,他们宁愿花高价请私人医生和助产士。美国医生霍姆斯首先提出产褥热是会造成传染的疾病,而且会通过医生和护士将疾病传播开。他在论文里举了一个有点重口味的例子:一些产科医院的医生在尸检结束后不洗手就检查产妇、为产妇接生。在之后,匈牙利医学家塞麦尔维斯第一个开始倡导医生和护士在进产房前用漂白剂洗手,两个月之后,使用洗手法的产科医院死亡率降低了10倍。
产科医院死亡率线形图,红线表示医院开始使用洗手法。
塞麦尔维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教会医生洗手的人。他认为患病产妇身上携带的“某种物质”是产褥热的根源。

这就离人类真正让院内感染进入可控范围不远了。
开创性的消毒技术 现在人们用它处理牛奶
到了19世纪,巴斯德是院内感染控制的第一道曙光。

他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空气中有微生物,于是采用加热消毒的方式来减少其数量: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放在68℃-70℃的水中,保持30分钟,之后急速冷却到4℃-5℃。这一方法得名巴氏灭菌法,首先运用于葡萄酒。这一方法步骤繁琐,如今当然已经被医学抛弃。不过后世发现用它消毒的牛奶味道不错,作为处理生牛奶的方法被应用至今。
巴斯德和他正在消毒的葡萄酒
英国的外科医生李斯特发扬了巴斯德的细菌理论,创立了外科无菌操作学说的雏形。他用石炭酸做灭菌剂,建立了一套新的灭菌法。李斯特不仅在每项手术前认真洗手,而且还确保要使用的器皿和敷料都做彻底的卫生处理,他在一个时期里甚至向手术室空中喷洒石炭酸。得益于他开拓性的贡献,十九世纪末,英国医疗外科手术的术后死亡率终于下降到15%。
李斯特的灭菌法,勤洗手救不了英国人
抗菌和感染控制技术开始进入了空前时代。1889年医用橡胶手套发明,1928年青霉素被发现,又经历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的大小变革,院内感染终于进入了可控范围。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快速革新:

1958年,美国医院协会建议每所医院在管理机构内设立感染管理委员会;

1960年,美国疾控中心组织8家医院开始院内感染的监测;

1962年,英国设立专职“院内感染控制护士”;

1980年,美国创办专门的院内感染控制杂志;

1986年,中国卫生部组织全国院内感染学术会议。

一切都开始变好了。但是直到现在,院内感染事故依然时有发生。
一个幽灵 一个院内感染的幽灵 在医院游荡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全成型之后,院内感染如同一个丑闻。

1995年10月,台北荣民总医院先后爆发6起疟疾个案,台湾疟疾已绝迹三十多年,且6名病患都未曾出国。经追查发现该6名患者于当月5日下午都曾接受该院放射科CT检查。

这是一起震惊全球的院内感染事件,也是全球史上首例疟疾院内感染事件。事件最后造成4名患者死亡,2名医生被判刑,1名医生引咎自杀。

那么一家现代化的综合医院,在如今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有多大?

国际上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易发生院内感染。20世纪90年代,在亚洲院内感染率还处在15%以上时,美国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已经下降到5%。
△发达国家院内感染发生率图表


根据院感网数据,2015年,我国三级医院院内感染发生率约为8%。这包括浩如烟海的内源性感染、院内耐药细菌传播、交叉传染和因操作不当、消毒不严导致的医源性传染。这其中医源性传染的后果最为严重。

1995年的台湾已经是发达经济体,人均GDP近1.3万美元,医疗技术位于亚洲前列。然而就算是美国,每年因院内感染造成的死亡案例和经济损失依然惊人。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数据统计,每年有65万病人称为院内感染者,由此死亡的人数超过7.5万人,造成经济损失超过40亿美元。看来不论“身价”高低,院内感染依然会趁虚而入。

文艺作品开始选用这一冲击力十足的医疗话题。美剧《实习医生格蕾》第九季中,因为外科医生使用不合格橡胶手套,加之术前刷手也未按规定的四分钟实行,导致三名病人术后出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因此导致的败血症致使两名患者死亡。
△《实习医生格蕾》片段
剧中有一句台词:院内感染是医院中沉睡的恶魔。

然而在如今它更像是飘荡在医院半空的幽灵。从中世纪开始到现在,几百年间人类用无数性命为代价换来的医学进步,偶尔的疏忽使其伺机而动,也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采编 贾周帆

参考维基百科 医史微鉴


    关注 趣健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