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乌镇:再造的江南

 

中国人心目中能代表江南的,除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外,就要数“小桥流水人家”了。而“小桥流水人家”的代表,早些年是绍兴,后来是周庄,而现在则非乌镇莫属了。...





文 图| 思苇

        中国人心目中能代表江南的,除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外,就要数“小桥流水人家”了。而 “小桥流水人家”的代表,早些年是绍兴,后来是周庄,而现在则非乌镇莫属了。“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茅盾的《西江月》,写出了家乡的千年历史。乌镇地处嘉兴桐乡市与湖州南浔区交界处,历史上有乌青之分,青镇属桐乡县,乌镇则属湖州府乌程县。清代施曾锡曾这样描述乌镇“两岸一桥相隔望,乌程对过是桐乡。”乌镇自古就是湖州六大镇之一,有关乌镇的历史记载很多来自历代的《湖州府志》和《乌程县志》。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划归桐乡县。

        我居住的城市离乌镇很近,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总以为什么时候要去就可以去,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心里虽每每记着,反而不容易下决心去。2014年的中秋节小长假我终于第一次正式踏进乌镇。第一眼就明显感觉到这绝对不像我们熟悉的江南古镇。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绝大多数江南古镇已经高度碎片化,纵横交错的电线是少不的,新旧民居交杂也是免不了的。但乌镇绝对没有,乌镇无论东栅还是西栅都是相当完整,除了灯光找不到更多的现代元素,没有让人心烦的红灯笼和色彩缤纷的酒旗店招,在视觉上竟然是如此统一和谐和素朴。回家后我在电脑上翻看乌镇所拍的照片,家父也凑近了一起看,他疑惑的说,年轻时候乌镇去过很多次,怎么就没看到过那么多的老房子啊!是啊,那么多老房子到底哪里来的?

这是乌镇“以旧修旧、以旧修故”一体化改造的成果。乌镇是古镇中第一个打造入地工程的,将所有管网线路统统埋到地下,净化了古镇的整个天空和天际线。在开发乌镇西栅时,据说为此建了两个近1万平方米的旧石料、旧石板仓库和一个旧木构件仓库。乌镇的改造设计,特别是西栅景区,65%的建筑都是新建的。但它坚持修旧如旧,依靠从周边各地收集来的古建筑配件,进行古镇空间结构的再造和建筑立面的重组。移除了所有“破门而入”的水泥板、铝合金玻璃窗等现代元素,精心地把江南水乡能入画的经典景致一一移植进来,跟原来的古建无缝衔接成一个整体。乌镇的高明还在于对植物的巧妙运用,再造中尽可能保留河边原来的植被,哪怕是一棵不起眼的杂木,在西栅你可以看到河边依旧保留的老桑树、老构树等,这些粗大弯曲的杂木成了古镇历史的最好见证。为了降低新改建建筑白色立面的突兀感,乌镇种植了大量的爬山虎,春夏的绿,秋冬的红都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美化了环境和画面。结合每一个建筑细节,配合四季花卉及草木,成功地实现了江南四季景观的再造。现在的乌镇让我们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张完美的照片,整个古镇无论白天黑夜都非常具有“镜头感”,白天出佳片,夜色更溢彩。游客从八方聚集而来,就是为了寻找江南老底子的味道。到了乌镇,大家看着眼前的清水穿镇过,人家尽枕河,小桥傍老屋的风情画卷,立马就沉浸在了江南古老而又氤氲温润的感觉里了,似乎真的找到了理想中的诗意江南和梦里水乡了。

现在的乌镇是江南水乡古镇的集大成者,它系统移植了各种江南文化元素,系统再现了各种江南水乡元素。或平或凸,或方或圆,或雄或秀,或巧或拙,姿态各异的古石桥是最能表现江南水乡古镇特质的。乌镇原先保存下来的古石桥不过10多座而已,但经过多年的努力,把来自江南各地的古石桥移植进了古镇景区,现在已经多达70多座,光西栅景区就有40多座。虽然这远远超过了古镇通行的实际需要,但无论你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很好地营造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意境。乌镇四周是中国古镇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历史上每个古镇都有自己特色的美食和习俗,而现在这些都被融进了乌镇,南浔含山的蚕花节、双林的姑嫂饼、练市的船拳、德清新市的羊肉、三合的熏豆茶……,无一例外都被贴上了乌镇的标签。乌镇还有很多带有体验的江南文化展陈。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江南木雕陈列馆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乌镇民俗风情馆的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节俗厅展现一年不同节气中江南人不同的生活习俗;婚俗厅以喜堂拜堂为中心,通过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嫁妆等实物展示婚庆的热闹场景。最吸引人的当然还有蓝印花布,几十米的花布高高直挂从天而降,把布一块一块裹在身拍照成了女士的最爱,也成了乌镇古镇的标志性形象。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乌镇发展的家底,那么当代思维则为乌镇发展注入了更加新鲜强劲的基因。从迎回长期旅居美国的画家、作家木心开始,逐渐地与国内一流文化资源,甚至互联网概念对接,做得自然妥帖,承办影响力很大年度新锐榜;举办乌镇戏剧节、世界互联网大会等等。在乌镇戏剧节期间闲走,一会儿在古石桥上看到莫扎特时代的装扮男子,大声高唱着歌剧;一会儿桥下流水淙淙,划过一艘载了三只大白熊装扮的默剧表演小舟;这个小角落有传统戏剧,那个广场有西方小丑耍着气球。行人匆匆奔走,嘴里嚼着老店买的萝卜丝饼,他们可能要赶去现代化的乌镇大剧院看一出前卫的西方戏剧,也可能要去古老的沈家剧院看摇滚版的莎士比亚,更可能去露天的水剧场和千名观众一齐欢笑于两位天才谐星的淋漓尽致演出……在这里,享受风光美食,鸿儒文友相聚一堂,新知旧识共同浸润,这就是乌镇,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戏剧与生活,人文与自然,全都没有矛盾地统合在一齐。乌镇早已实现Wi-Fi信号全覆盖,网络几乎无处不在。在乌镇,出门不带钱包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乌镇的商业街上的门店前都会贴上二维码,将之作为名片来吸引消费者,扫码之后用户就能即时的访问旅店的主页,比如电话号码、商家介绍、线上预订、用户评价等信息。这也许不是变质,是文化应有的包容吧,是乌镇吸引更多年轻人的魅力所在。

无论是谁来到乌镇都能找到心之所属。如果你喜欢觅古怀古,这里有南朝梁昭明太子读书处、全国文保单位茅盾故居为代表的清代江南民居,道家江南三大道观的修真观戏台,当然还有那么多你数都数不过来的古石桥。如果你是文艺青年,这里有戏剧节,这里有木心美术馆,这里有评弹演出,露天电影;如果你是追星一族,《似水年华》里那些美丽浪漫的镜头你可以慢慢寻觅;如果是饕餮美食者,这里就是美食天堂,江南美食应有尽有。乌镇的好,体现在所有的细节上,一切以你为主,一切为你服务,你可以各取所需。以西栅为例:河岸北侧是动区,西栅大街是承载观光内容的,酒吧街是晚上最热闹的地方;河岸南侧是静区,会议酒店就在这一侧,临水咖啡、茶吧可以让你静静地坐着品茶看书。最让众人陶醉的还是夜色中的乌镇。笔者也不免俗,静静地站在西栅的古桥上等待乌镇的夜幕降临。远远暗红的圆月升起来了,两边街灯和河岸景观灯亮起来了,那班驳陆离的白墙、水阁、小船、石桥以及青石板小路被灯光勾勒出一个剔透玲珑的世界,仿佛天上的街市落入凡间,越发显示出其诱人的魅力,倒映水中晃动的乌镇,比白天更多了些许的美丽和妖娆。

“来过,便不曾离开”,这是乌镇最出名的广告词。但我行走乌镇常常感觉到某种不真实,那里的张家大爷,王家小弟去哪里了?那里的张家姆妈,李家阿嫂又去哪里了?也许茅盾笔下的乌镇早已远去了。
长按下方二维码
点 “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关注


    关注 文化月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