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029:世事沧桑话鸣鸟

 

沃伦...





世事沧桑话鸣鸟

作者:[美国]罗伯特·潘·沃伦


那只是一只鸟在晚上鸣叫,认不出是什么鸟,
当我从泉边取水回来,走过满是石头的牧场,
我站得那么静,头上的天空和水桶里的天空一样静。
多少年过去,多少地方多少脸都淡漠了,有的人已谢世,
而我站在远方,夜那么静,我终于肯定
我最怀念的,不是那些终将消逝的东西,
而是鸟鸣时那种宁静。

罗伯特·潘·沃伦(Robert Penn

Warren,1905—1994),生于肯塔基州,1925年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后在加利福尼亚和耶鲁大学继续求学,1927年获硕士学位。沃伦是当代美国诗坛承上启下的人物之一。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为“新批评派”重要批评家。他与布鲁克斯合著的《理解诗歌》、《理解小说》,是“新批评派”影响最大的著作。
沃伦长期在美国南方各大学执教,1950年起任耶鲁大学教授,主持该大学文学系,是“新批评派”后期中心“耶鲁集团”核心人物。早期诗作语象曲折繁富,有较重的智性、玄学色彩,晚年作品清朗而内在,在处理日常经验中含有形而上品质。沃伦在诗歌、小说、文学理论、文学编辑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他的作品体现了对生存、人性和技艺的双重关注。
沃伦的代表性作品有:诗集《诗三十六首》、《同一主题的诗十一首》、《1923—1943年诗选》、《龙族的兄弟》、《自选集》,论著《理解诗歌》、《文选》,长篇小说《国王的全班人马》等。1947年获普利策文学奖(小说),1948年获普利策文学奖(诗歌)。1985年根据美国国会决定,沃伦成为美国第一位桂冠诗人。



张清华解读:这是一首非常富有蕴涵的诗。或许是受到玄学派诗人的影响,与托·斯·艾略特和新批评派有着某些瓜葛的诗人沃伦,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许多玄理意味的体验,如果硬要给出一个说法,那我认为可以叫作是“关于存在的追思”。鸟鸣是瞬间的东西;而天空和石头、还有牧场,这些都是永恒的事物;人是介于这中间的特殊的体验者,他也属于“那些终将消逝的东西”,但他却没有去关注和怀念那些人力不可迫比的永恒事物,因为他清楚地知道,那可能是徒劳的,与其追慕世间那些不可比的事物,还不如悉心地去体味一次生命,去感受生命中那“我在”的玄秘状态。
这大约和中国古代王维诗中的那种禅意也很有微妙的相似之处,王维的《鸟鸣涧》中那种空灵又充满着存在哲思的意境,与之相比很有异曲司工之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只是这里有近似于“无我之境”的空灵,而沃伦的诗中则更多的是“我的在场”的体味。
与后期象征主义诗人所喜欢的思想含量、意识深度都有关系,这首《世事沧桑话鸣鸟》有些刻意的意义裸露。作者在十分用心地标识着某些标志性的意象:“泉边取水”、“满是石头的牧场”、“头上的天空”和“水桶里的天空”、“多少年”……这些都是为了说明时间,时间要素在对人的生命和存在体验产生着不可回避的启示和影响。用“我体验,故我在”这六个字来总结它的含义,也许是可以说得过去的。


    关注 诗歌高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