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漕运与漕舫,再现旧时漕运众生相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我国历代诸侯征战中最为常见的,春秋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既是便于水军开战,也...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我国历代诸侯征战中最为常见的,春秋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既是便于水军开战,也有利于粮草的运输。后经历隋、唐、北宋的后续开凿,至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运河。最后形成北起北京,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南至浙江杭州,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成为历代漕运要道。


漕运,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在古代,如果没有漕运,就很难进行大规模长距离的粮食调运,如果靠人力和畜力运输,一路上边运边吃,那么可能还没运到,粮食就已经被吃光了。而漕运则可以实现大规模的转运,同时漕河沿线每年看到数千艘漕船运送粮食,这对国家的人心安定是大有裨益的。
古代漕运


运河因漕运所需而开凿,漕运自然就离不开漕船。舟船是漕运的基本条件之一。运送漕粮的舟船,明代史籍中称为漕船、粮船或运船,也有与民船相对而称为军船,又把运粮北上的称为重船,归返的称为回空船只,或简称回空;或因其船式称为浅船、遮洋船。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因此漕船是由漕运衙门统一管理,有一些专门规章制度。
在枫桥漕运展示馆的第三展室内正中,有一艘漕舫的模型。明代的漕船大都为平底浅船,由平江府布政使程瑄始造。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有详细记载,如凡船制底为地,枋为宫墙,阴阳竹(破成两半、凿空中节的竹片)为覆,起瓦片承雨作用。伏狮(头梁)前为阀阅(大门外两根柱),后为寝堂。除了继续对各部位作形象比喻外,并有各部位尺寸,载米可近二千石。清代漕船与明代几乎一致。康熙曾颁令确定漕船的尺寸,后来漕运归青帮承办,船数也猛增,船种也越来越多样,有头船、腰船、老堂船等四十余种。清咸丰《户部则例》载嘉庆年间漕船大小为全长26.6米,中阔5米,船底19.67米,栈深2米。




展示的漕舫模型即据此按比例缩小仿制。船长6.8米,阔2米。船头帆杆上高高飘荡着“顺风旗”,其他帆杆上有清代龙旗。具有观赏性大型漕舫模型张帆扬旗正行进在运河中,有各式运丁船工在船头船尾忙忙碌碌,有的在仓顶使帆升张,有的在船尾使舵把向,甲板两侧众多船工以杆撑船,运丁则站甲板作指挥状。甚至船舱内还有庖厨杂役等在忙碌着。一展当年漕舫漕运生活的现状。


    关注 枫桥景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