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砖一响 蛤蟆镜一戴 喇叭裤一穿 小胡子一留 齐活了您呐!

 

几十年来,我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方面,我们身上的着装是最能够反映出来的,它基...





几十年来,我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方面,我们身上的着装是最能够反映出来的,它基本上就是我们不断变化着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解放初期,京城百姓们的基本着装是,男干部及知识分子一般都是一身蓝颜色的中山装或干部服;女干部或女知识分子多穿着那种双排扣的列宁装;学生主要穿着的是上面一个兜,下摆两个兜的那种学生服;家属们大概比较喜欢穿着那种中式服装。这些服装,虽然各有不同,但颜色基本上以蓝、灰、黑、绿等深色调为主,这恐怕是穿着这种色调,把自己埋没于在那茫茫人海之中,不显山,不露水,不过分的张扬自己,这和当年的整个社会氛围是相适应的。
但从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开始,一股大概从香港、广州挂过来的着装风气刮到了京城,这种着装风气以个性张扬,突出自我为目的,基本上是对过去几十年来社会上的那种勤俭、朴实,低调的着装风格持一种否定态度。其标配大概就是:卡式收录机、蛤蟆镜和喇叭裤这三样。



卡式录音机最先热炒北京,刚开始进入北京市场的时候,是那种从香港进口的,被称为板砖的小型录音机,它的大小差不多与一块砖头相仿,价格大概是一百五、六十元的样子,这是在京城里通过正规渠道进口、销售的第一批收录机,为了先享受为快,许多人跑到百货商店彻夜排队,就是为了尽早的得到它,成为京城内的第一批用户。后来,通过非正规渠道引进的收录机越来越多,收录机也从单卡变成双卡,从一个喇叭,一直到四个喇叭,那场面非常的火爆。直到如干年以后,那国产的收录机才出现在京城的市场,记得,第一个国产品牌的收录机是江苏盐城生产的,那收录机的品牌叫“燕舞”牌,电视中也在不停的播出它的广告“燕舞、燕舞,一片歌来一片情”。



在板机流行之后不久,从香港、广州传过来的盲公镜(俗称:蛤蟆镜)开始流行于京城,街上,那些青春靓丽的少男、少女们经不住它的诱惑,成为了它的第一批用户,这些人戴着各型各色的蛤蟆镜行走于京城的各处,那蛤蟆镜上面的标签是绝对要保留,不能扯掉的,好像一撤掉标签那蛤蟆镜就掉了价不值钱了似的,也不怕那标签遮挡了自己的视线。



接着就是喇叭裤的流行。那喇叭裤的特点是那裤脚特宽,那裤子也长,穿在腿上,特别招摇,是当年那些被称为“时代青年”的标配。
那时候的街景是:一帮少男、少女们,穿着喇叭裤,戴着盲公镜,肩上在抗这个四个喇叭的录音机,行走于大街小巷之上。他们不在乎路人对他们的非议,好像对他们白眼的人越多,他们越兴奋似得,在这些人看来,那样的打扮肯定不是丑,估计感觉着特别的美。但不久八三年的严打来了,这帮人大约就是在这个时间里,在街上消失得无影无终。



在今天,如果你在京城的市面上在看到有这种着装打扮的人路过,估计你会认为他脑子进水啦,要不然就是得了严重的精神病,反正,我现在在街上是看不见了。

(转自老北京网:老刘001)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 皇城根胡同串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