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社火

 

社火在本村耍完后,还会到别村游演。最隆重的要数正月十五到县城参加全县“庆新春,闹元霄”社火游演比赛。各乡镇挑选的十余支不同类型的社火表演队,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在大家的呐喊助威声中,依次穿行在大街小巷,将耍社火掀到了高潮。...





在我童年记忆的相册里,耍社火,如同放鞭炮、吃臊子面、走亲戚一样,是我们老家过年的重要元素,成了一道不可缺席的文化大餐。



从正月初五开始到正月十六,是耍社火最集中的日子。按当地的习俗,耍社火先从本村内开始,然后应邻村或其他单位的邀请,再到外地去耍。正月初五耍社火叫“踏污土”,意味着要荡除肮脏污浊、陈旧落后的东西;初九也叫“上九”,即“天日”,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耍社火是隆重的给玉帝庆生;正月十五耍社火自然就叫闹元霄了。



在我的家乡,社火有高台社火和地台社火之分。高台社火有高跷、高芯和马社火,人物扮相依故事情节而定,人们可依表演者的扮相、手持的道具和着装判断故事和人物角色。高台社火虽表演者没有语言交流,肢体动作少,但往往在老艺人的精心妆扮下,人物个性特征鲜明,传情生动形象;马社火则由表演者骑在马上游演,只是后来养的马少了,改由毛驴替代,因而叫“驴社火”更符合实际些;所谓高芯,就是在拖拉机上用钢筋和三角铁做好架子,将小孩扮上戏剧人物,固定在顶端或一根钢筋上,随着车子行进上下晃动,十分惊险。而地台社火则着装就地表演,既有灵活多样的形象展示动作,又有幽默搞怪的丑角献艺,有时还能见到武生的精湛对打,非常热闹。

耍社火当日,大伙早早就起了床,不约而同的来到村委会院子集中。锣鼓队的成员已穿上亮丽的节日服装,戴着专用的头饰,腰间系着红腰带,起劲地敲打着锣鼓。几位年长的社火传人正在按故事人物性格,给演员扮着花脸,试穿着戏装。妆扮好的社火人物做着表演前的热身,三三两两的村民,围在旁边,凑着热闹。

社火装扮好后,就在一位老者的指挥下,随着锣鼓节奏的快慢、强弱开始表演了。社火表演在当地叫耍社火,突出了娱乐性。一般要先在村委会门前的广场和山神殿门前耍上一阵,然后由东向西或由西向东挨门逐户游演。有时也会应主家的邀请到新盖了房子的人家或有孩子出生的人家先行表演,叫“踏院子”、“送安康”。
记得我们村上的社火队白天大多表演的是高跷,当地也叫“柳木腿”,表演者双脚踩着柳木制作的高跷进行表演,高跷脚踏处一般离地四、五尺,木棍与脚之间用布带捆绑,既结实又不感觉到勒得痛,耍起来灵活自如。后来,由于柳木少且笨重,大多改成份量轻的杨木,但耐受性差了许多。



社火到村民院子里游演,大多排成蛇形队列。走在最前头的一定是踩高跷技术最好的,也是扮相最搞怪的。有时是头顶孩童帽子、画着白眼圈、涂着花脸蛋、粘着棉花胡子的“白眠窝”,有时会扮成戴旧帖帽、反穿皮袄、拿鹅毛扇的济公,这类角色常被称为“探马”,专门负责社火队与对方的联络;有时打头的是男穿女式花上衣、下着宽裙子、头戴花头巾的老妖婆;也有女扮男,手持长烟锅的“媒婆”。不论哪种扮相,越丑越怪越招人喜欢。跟在后边的,按民间故事或戏曲情节编排,有黑虎灵官、秦琼敬德和《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公、张飞、孔明等人物,有《老爷保皇嫂》、《三英战吕布》、《西游记》和《断桥》、《花亭相会》等戏剧故事中的人物造型。



社火游演到谁家院子,事先由探马前去通报,主家要提前在门口摆上桌子或茶几,放置好麻花、点心及香烟,安排放炮的人将鞭炮备齐,等社火的到来,这叫“接社火”。游演的社火队从门前经过时,要鸣炮迎接。如谁家有人去世未满三年,就不会放炮迎接,社火队伍就不去他家表演了。一般情况下,社火进院子按常规游演一圈,带上主人送上的礼品就赶往下一家了。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记得有一年我跟着社火队看热闹,发现在一家人的院子里转了三圈,还表演了《钟魁捉鬼》等几个戏曲片断,很是不解。后来才知道这家是新盖的院子,专门要求做这种表演,以避邪镇宅、祈福平安。在村西的一户人家,主人还专门将小孩子交给《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抱着。表演者怀抱小娃,迈着猴步,扮做猴脸,一会跳到头,一会跨到尾,不时还单足跳跃几下,惊险刺激而不失滑稽,只是吓得小孩子哇哇大哭,大人们却笑得前仰后合。据说,凡被社火中正面人物抱过的娃儿,一生健康平安,长大后聪明伶俐。



社火在本村耍完后,还会到别村游演。最隆重的要数正月十五到县城参加全县“庆新春,闹元霄”社火游演比赛。各乡镇挑选的十余支不同类型的社火表演队,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在大家的呐喊助威声中,依次穿行在大街小巷,将耍社火掀到了高潮。

今年春节期间回老家过年,听说已多年不耍社火了,就连耍社火用的服装道具都遗失了。我心里一嘀咕,没了社火的过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注:文中所有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注 宝鸡中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