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管、保险、“国资系”……增信外衣层层被扒,P2P或迎“全裸”时代

 


P2P观察网:石万佳

2015年12月28日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指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该条例一经出台,便引起了业内的广泛讨论,有平台高管曾表示,如果不让增信,对平台来说会是很大的打击。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发现,已经有多方伸出了扒掉平台增信外衣的手。也就是说,其实不管平台愿不愿意,都已经慢慢进入“全裸”时代了。

众所周知,P2P平台连接的是素不相识的借款人和投资人,因此是自带风险的。而如果没有重重保障,很少会有人愿意把钱借给陌生人,因此P2P平台总会通过各种“手段”让自己看起来是安全的。但是,在这些手段中,有些是确实能够加强平台的资金安全的,有些则只是没什么实际意义的“噱头”,因此后者会被诟病甚至禁止。

值得一提的是,“抱大腿”是平台用于增信的常见手段。而近期,P2P行业内部风声鹤唳,倒闭、跑路频发,使得部分本来乐于被抱的“大腿”由于怕承担连带责任而不得不转为观望态度,也间接造成了P2P平台“全裸”的现状。

且看笔者为您一一道来:

一、资金存/托管

P2P平台的资金必须存管在银行是办法中要求的,也是为了投资人的资金安全,因此许多平台都纷纷进行尝试。而3月23日有报道称某银行已经不再与P2P平台签订资金存管合作了,还有文章分析了某些“托管”中的猫腻(《深度调查|资金托管潜规则:不过一场包装游戏》),这一增信手段或许会在一段时间内难用了。

二、保险

和保险公司合作能让平台的项目有一定的保障,然而3月16日有传闻称,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暂停P2P资金安全险。最新消息显示,已经有部分平台开始陆续下架宣传广告。

笔者通过分析认为(详见《多家P2P平台被险企“抛弃”,竟是个利好消息!》),这其实有利于平台的适度增信和行业的健康发展的,所以笔者对此持肯定和乐观态度。

三、行业协会

1、“国字头”互金协会

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建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可以说是“根正苗红”,入会标准也比较严格,因此如果能够加入对平台来说有着极强的增信效果。因此在协会成立之前,就有许多平台借势宣传。据称,协会也曾通过微信群下发通知,禁止一些公司以“首批会员”、“创始会员”等名义来宣传。

2、“山寨”协会

去年,P2P观察网曾报道过一家名为“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山寨协会,该协会以“中”字开头,给人一种官方机构的错觉,投机取巧地骗取他人的信任感,但其实只是一家私人公司自己组建的草台班子,着实是哗众取宠。

此外,还存在一个同名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其工作人员称,只是同名而已,央行的协会门槛高,一般企业进不去,也不知何时能最终落地,“我们主要是服务那些中小平台,所以还是有很多企业愿意加入,除了有些活动外,还可以在网站上展示会员企业”,普通会员经过审核不收取会费,理事单位2万元/年,常务理事单位5万元/年。

笔者觉得,这种容易招黑的增信外衣,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3、害群之马

一些地方上的行业协会也有不错的公信力,但不知为何,总有些害群之马混入地方协会,使得协会本身和其它会员单位的信誉都受到影响。

比如2016年1月4日,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了P2P网络借贷平台危机互助联盟,第一批成员包括开鑫贷、好借好贷等21家平台,结果当天好借好贷就发布公告称暂停所有回款和提现,后经自媒体扒皮得知,它是一家自融用于股票配资的问题平台。于是开鑫贷和协会都尴尬了,前者后来对P2P观察网回应称:“目前他们企业正在自己解决,应该是可以解决的,会转让些资产”,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无独有偶,3月15日,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开了一次会,唐小僧母公司资邦金服作为当选的理事单位应邀出席;当晚,一篇题为《规模上百亿的唐小僧资金流向成谜,董事长已离职》的文章便在业内广泛流传起来,央视315晚会也曝光了其刷单行为。据可靠消息称,该协会的成员单位有上千家,这怎么保证质量呢。

四、上市

1、正规军

2015年11月17日,宜人贷正式递交了赴美上市申请的那一刻起,整个P2P行业的无数双眼睛便开始了对它的高度关注;后来,宜人贷的股价似乎成为了业内公认的行业风向标——涨了提振行业信心,跌了大呼“寒冬将至”。

这样,相信诸位就能够明白,上市对于P2P平台的增信意义有多大了吧。

2、山寨货

这年头,“上市公司”也有山寨的。此前曾有文章爆料众多投资人被某些自称“上市公司”的机构诈骗,笔者还特地撰写过题为《P2P交5万就能“上市”?一文看懂Q板E板,千万别再被骗了!》的文章进行剖析。

3、新三板

“上市公司”确实是个金光闪闪的词,不过至少在一段时间之内,P2P上新三板是没戏了。1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率先从某券商处获悉,“刚接到股转公司挂牌业务部的非正式通知,所有类金融企业全部暂停办理挂牌手续,无论项目处于何种状态。”后来,此消息也被多家券商的新三板保荐人士确认。

不过,2月29日,北京商报报道称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新三板近两月有望出台类金融的指引,但具体时间还未定。结合近日新三板成为全国性证券交易所的消息,笔者觉得我们可以期待一下。

五、明星代言

与其它行业相比,明星代言给P2P平台代言带来的增信效果好像并没有很强,反而因为其与钱直接相关,要冒更大的风险并且更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比如王宝强担任团贷网首席体验官时,有媒体直接刊出了题为《王宝强,你“带盐”的团贷网可能只是借上市公司“上位”!》的文章。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明星代言了P2P平台,笔者在这里只能说,祝你们好运,明星和平台都是。

六、专家站台

这种形式的增信其实初衷与明星代言差不多,但显然效果比后者好,因为有专家的公信力在。但是,一旦专家站台的平台出了事,投资人也极易将怒火转向他们。

比如2015年12月12日,《货币战争》系列丛书的作者宋鸿兵在太原演讲时受到听众围攻,场面一度失控,起因或许是宋鸿兵为昆明泛亚有色金属投资交易所的融资项目日金宝站过台。很多大妈大爷高举纸牌,上面写着声讨泛亚的语句,并要求宋鸿兵签下道歉书。

该事件发生后,专家们确实对于参加P2P平台的活动更加谨慎了些;投资人也渐渐不太相信了。这一增信手段似乎也难用了。

七、广告等营销手段

一切都是从“e租宝”被查开始的。许多投资人都会提及自己是因为看到以央视为代表的各类媒体广告才选择信任并投资它,还曾有众多投资人聚集到央视办公地址维权。

1月8日,据腾讯财经报道,北京市工商局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区级下架所有跟民间融资相关的广告,包括但不限于P2P、理财广告等等。如果平台不希望下架的,需要征得区以上级别金融办的同意。近日恒大的广告铺天盖地,据说也被要求下架了。

这一外衣也被扒掉了,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穿上,也不知道穿了还有没有用。

八、增资

增资能成为一种增信手段还要追溯到2015年7月18日,央行联合十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坊间接着传出办法“将提高P2P平台实缴资本到5000万元”的消息,将“实缴资本”推到了风口浪尖,于是一众平台纷纷增资并对此进行宣传,称自己是合规、安全的,其中不乏开鑫贷、拍拍贷、理财范等已经在业内取得较高认可的平台。

其目的或许可以从东方汇董事长孙洋的说法中略窥一斑:“一是为了下一步引入战投做准备工作,增加公司注册资本,有助于提高公司价值,在引入战投时,有助于提高议价能力,获得合理的估值并能做大整体盘子;二是提高备付能力,为平台增信”。

不过,最近倒是没有听说平台增资的消息了,这外衣可以说是被自己丢掉的。

九、融资

融资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增信手段,因为它代表着投资机构对平台的认可,并且投资机构通常都是专业而具有公信力的,因此也有着相当的说服力,许多业内人士在分享投资经验时,也会将平台是否有过融资作为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

但也许正因为其极强的增信效果,“风投”也有人作了假。比如3月17日被警方逮捕了10名主要犯罪嫌疑人的三农资本。去年12月24日,该平台因涉嫌非法集资被合肥警方查封,有媒体扒皮发现,它是一家“自己投资自己”的平台——即投资方与平台的股东相同,引起了业内一片哗然。

十、“国资系”

3月18日据《华夏时报》报道,国资委近日召集部分国资系P2P网贷平台进京开座谈会,爆出了银豆网和安心金融两家“假国资”,后者疑似已经跑路了,还有很多平台也在打着“国资”的名头“招摇撞骗”。相信经过一番调查、清理和整顿,市场上会清净许多,“国资”效应也会回来。

另外,P2P还有一些不错的靠山,比如海尔、万达等名企,也对平台有着很强的增信效果并且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详见笔者此前文章《传统大企业布局P2P的时候到了:联想、乐视、海尔等纷纷加入战局》。

十一、买域名

2015年3月,陆金所用了8位数的价格收购了单拼域名“LU.com”,并于9月14日配合平台转型正式启用;10月14日,人人贷将域名改成了豪掷8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000万元)收购的“we.com”并宣布转型;11月25日,票据宝跳出来表示,买域名也能宣传呢,我们也花了八位数的价格,而且2014年初秋就买了啊……

于是不知为何,此后P2P平台们就开始争相买域名,买了还都非要大力宣传一把,比如12月1日将域名换成“shitou.com”的石投金融。

不过,后来就没有再听说相关的消息了,本来笔者以为三分钟热度已过,谁知道3月17日,合拍在线又宣传自己买了“hepai.com”,并表示这是拉近与投资人的距离、方便投资人日常操作,“表明了我们对自身品牌一贯的认可和珍视,更代表着我们希望长期做好,持续经营的初心没有丝毫改变”。

好吧,这“迷之外衣”的增信作用,你们这么说,笔者就这么信了,希望投资人也能信吧。

十二、各类“官办”论坛或沙龙 十三、媒体报道

相信投资人经常在平台官网上看到其宣传自己又参加了什么重量级论坛,或者又被哪些媒体报道过,其增信效果也很可观。笔者不能点破,就说一句吧:“有钱能使鬼推磨。”不过,还是要相信这个世界的,很多事确实不是钱能解决的。

后记:

笔者的梳理至此也就结束了,相信诸位投资人已经能明白,P2P平台都有着哪些增信手段,也了解了其中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需要深层了解的、哪些是已经被扒掉的。

其实,P2P平台这样千方百计地给自己增信,也是显示了其欠缺对自身产品和风控能力的自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投资人有关——他们中的大部分,并不能通过产品和风控能力来判断平台是否安全,却总是愿意相信各种各样的第三方担保。

现在,P2P平台面临的确实不是一条光明大道,费劲千辛万苦层层穿上的增信外衣还层层被扒掉,几乎是在荆棘中“裸奔”。但是,经过上面的分析,相信诸位和笔者一样,还是愿意怀着最好的善意和期待来看待这个行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算没人“扒”,平台们也能挺直腰板与你们“坦诚相见”。也希望诸位能够明白,真正用于判断平台是否靠谱的,是什么。

以上内容由P2P观察网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并附带以下二维码。



    关注 p2p头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