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往事】消失的南湖去哪了?张家店又有什么传说?一起来寻根溯源

 

南湖真的有湖么?张家店真的住着神仙么?...





在宜昌有很多好听的地名,比如“南湖公园”“张家店”“东湖”,可你知道他们的来源么?南湖真的有湖么?张家店真的住着神仙么?宜小布带你揭秘宜昌地名

张家店和张孝忠的故事


位于胜利三路与东山大道交会的张家店社区,四通八达的小街巷,有喧闹的菜场,有轧面的、弹棉花的、修鞋的匠人,充满了生活气息。张家店作为地名,历史传承还得从清朝夷陵总兵官张忠孝说起。



据《宜昌府志》记载,张忠孝为河南洛阳人,字双全,行伍出身,官至辰州(今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副将。作为老资格副将,张忠孝本会回洛阳故里,颐养天年,但后来发生一件事改变了他的命运,亡于宜昌,并留下了张家店这一地名。

因其平叛有功,康熙二十八年,张忠孝擢升夷陵总兵官,到夷陵后心系民事,只要是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地方财力不足,他带头减少薪俸,节省军饷,每逢旱涝灾害,带兵援助,在夷陵任职十七年,勤勤恳恳,卒于任上。至于民间相传张忠孝因为应验康熙皇帝的梦而被急调入京领赏,不知是福是祸吓得吞金而死,不过只是坊间传说。

张忠孝死后,康熙皇帝感念其勤于政事,敕命“祭葬”,并加封太子少保。张忠孝墓位于东山边上(即现在北山坡宜昌市七中校园内),因是钦赐“祭葬”,坟墓高耸,犹如一座小山,墓碑高大厚重,记其忠孝一生,墓前建有宽阔的神道,一直向山坡下延伸,神道两旁竖立石人石马,栩栩如生,威武雄壮,仿佛等待将军检阅的兵马。他的两个儿子张肇圻、张肇均皆勤奋好学,其后人都在墓前山坡下定居繁衍,遂形成张家店,也就是张家后人在此开店的地方。
南湖真的存在么?
今日宜昌城区有“南湖公园”“南湖宾馆”等带有“南湖”字样的地名,但让许多人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不见 “南湖”?历史上是否存在“南湖”?如果存在“南湖”,它是如何消亡的呢?



其实,“南湖”作为一个湖泊,在宜昌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这在旧志中有明确记载。清同治三年东湖知县金大镛主修、甲辰科进士王柏心编纂的《东湖县志》是这样记载的:“南湖在南门外,去城三里,水可溉田。”同时还记有“东湖”“樵湖”等。清同治五年宜昌知府聂光銮主修、王柏心编纂的《宜昌府志》中也作如此记载。



清代文人严思浚曾作《竹枝词十首》咏叹南湖:
南湖荷叶覆鸳鸯,
五月开塘雪藕尝。
侬爱藕丝终不断,
劝郎休恋野花香。


岁月流逝,南湖水面不断缩小,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南湖之地逐渐成为中心城区,南湖也缩小成为一个堰塘,加之自来水的应用、农田的消失,南湖已失去蓄水、供水、灌溉的功能。1999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决定拆除周边民房,填湖植树,相继建起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南湖公园等。
东湖县令和东湖的由来
在今葛洲坝一带,有东湖一路、二路的街道名,宜昌历史上也曾设有东湖县,但使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如今不见“东湖”?

清雍正十三年(1735),夷陵州升为宜昌府,下辖东湖县、兴山县等5县2州,至1912年撤销东湖县,改设宜昌县(现夷陵区),“东湖”作为县名共使用176年。为什么以东湖作为县名?

因为当时的宜昌确有一个非常大且非常有名的湖泊叫“东湖”。据清同治三年《东湖县志》记载,“东湖:在东门外,去城三里,今淤为田。”同时还记有“南湖”“樵湖”等。
 “东门”位于何处呢?
据明弘治九年编纂的《夷陵州志》记载,“东门”在州城的正东面,即今环城南路与环城东路相交处,旧时的东湖就在东门外三里处。

位于宜昌古城东门外的湖泊即被称之为“东湖”,其大致范围应在今云集路、东山大道、西陵二路、夷陵大道合围区域内。



根据《东湖县志》的记载,在清朝同治年间,“东湖”已经基本被淤填为农田,作为湖泊实际上已不存在。在大面积变成农田的同时,仍保留有少量水面而成为堰塘了。到20世纪70年代,今日夷陵广场及其周边仍然是一个大堰塘,直到90年代初期修建夷陵商业城时才全部填平。

来源|宜昌发布、宜昌往事

编辑|李傲圈  编审|水仙 校对|晓浪


    关注 宜昌发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