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集邮时代的危机与出路

 

雁过留声,集邮周留下什么?...



2016年8月5日~10日,中国第一个集邮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好事,至少,中国集邮人期待几十年的集邮周,在我们这个时代实现了。

作为向来冷眼看待邮政增量改革的集邮爱好者群体,集邮课堂小组除了参加集邮周的活动,却也在想:集邮周之后呢?是集邮事业蒸蒸日上,还是集邮市场一地鸡毛?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我们正处在后集邮时代。如何判断我们正处于后集邮时代?课堂小组认为,邮票作为邮资凭证的原始功能逐渐消退,作为艺术欣赏品功能逐渐提升,这是判断后集邮时代的根本一条。这也是邮政找准自身定位,谋划未来长远的关键。如同这个是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一样,后集邮时代的特征就是集邮事业发展的主题,只有把握住这样的主题,未来的集邮事业才可能老树开花。

我亲爱的朋友,当你享受着集邮周的欢乐时,可能暂且忘记了集邮的危机。集邮的危机?难道集邮周不正代表着集邮的盛世吗?何来危机?简直是危言耸听!课堂小组并非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泼冷水,而且想来很多邮友也忙于抢购各种各样的集邮品,无暇阅读本文。课堂小组的几位成员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经历,与诸位分享我们的看法:危机危机,有危险,也有机会。

危机一,邮票功能转换

存量巨大,消耗极少。诸君试想,上次寄信或者使用邮票什么时候?笔者最近一次正式写信是高中时代,大约10年前。功能、存量、产量、消耗量,这四者是有机联系的。功能的转换意味着邮票的收藏欣赏功能是上升,但是收藏品的关键指标之一就是物以稀为贵,大多数邮票显然不符合这个条件。邮票的存量与产量和消耗量密切相关,去库存,降低产能,这些《新闻联播》里的经典话语完全可以套用到集邮事业当中。君不见,河北曾经遍地的钢铁厂,最后却不得不关停并转,压产能,去库存。

当邮票几乎没有消耗的时候,降低生产量,加速去存量就是最上之策。而目前的情况却是,存量巨大--而消耗量极小--生产量巨大--与邮票功能转换矛盾--邮票价格炒作之后,虚高--邮政继续增量(与精兵简政相反的)改革--借助邮币卡市场的“泡沫”--集邮周--一片欢腾之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而中国邮政与集邮总公司这种行为伤害的不单单是大陆集邮市场,如果出现2000年左右的邮市震荡,港澳邮票乃至相关的产业都将受到波及。而2000初邮政集中销毁大量邮票,让人难免想起一句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危机二,集邮群体数量萎缩

邮票的使用功能是最基础最基本的功能,当邮票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小时,我们一方面感叹这个时代进步之快,想想三十年前,电报盛行的时代,远在异地的游子收到一封家书都能瞬间感受到家的温暖,而现在,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条微信,拇指间跳动的键盘,瞬间就能联通世界;而另一方面,作为集邮人,也会感到蓦然的凄凉,毕竟,集邮作为邮票出现之后人类普遍的一种兴趣爱好,兴盛于了大约两百年,就可能从现实迈入历史的记忆,的确令人唏嘘。不过,这种危机是可能人为延缓甚至扭转的。

有危机,但是不一定全是危险,伴随危险出现的往往是机遇,能否将危险化作机遇并紧紧抓在自己手中,就看我们的邮政人和集邮人了。集邮人最关心的当属集邮的出路了,这种出路不只是自己集邮品如何处理这样的小出路,更包括中国集邮的出路。课堂小组认为,当前集邮最关键的就是顶层设计下的改革,具体的操作有二,一是扩大邮票的适用范围,二是降低邮票的发行套枚数和总量。

整体的邮政改革架构和思路以减量为主,乱世须用重典,大刀阔斧,删掉本不应该有的集邮品,至于哪些是该留的那些是不该留的,需要专家学者和集邮群体群策群力建言献策。课堂小组认为,保留版式一(大版)、小型张(小全张)即可,年均发行套数逐年降低,保持在15套左右为最佳。邮票发行量也需要逐渐降低,JT邮票发行量逐年降低,增加普票的市场供应。

同时,彻底清理邮政和既有系统,公开透明发行出售的原则必须得到贯彻坚持,用法规和监督的力量促进集邮业的良性运行。将邮政快递业与邮票的使用相结合,扩大邮票的使用范围,开拓邮票的使用渠道。只有节制发行量,扩大使用量,降低存世量,邮票的艺术功能才能进一步巩固,从而使其逐步从邮资凭证过渡到艺术收藏品行列,也才能实现集邮的良性发展。希望集邮事业越来越好,希望集邮周之后集邮圈不是怨声载道,希望集邮周之后集邮事业不再次沉寂。


    关注 方寸邮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