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与涟源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你知道吗?

 

易中天与涟源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易中天(1947年2月8日-),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1981年毕业于...





易中天与涟源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易中天(1947年2月8日-),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

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后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2015年4月声明已经退休。

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2008年主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2013年宣布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2013年12月5日,荣获第八届作家富豪榜最佳历史书。

作为中国知名文化学者本身就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然,易中天在他的人生中与娄底涟源有一段交集却鲜为人知。微尘无语建议涟源在做足山水旅游文章的同时,积极挖掘整理易中天文化品牌,不失为一种推介、营销涟源的有效方式。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湖南成为抗战的前线。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长沙会战打响,营田位于湘江和汨罗江的交汇处,是日军水路进攻长沙的必经之地。23日凌晨三点,日军在冈村宁次的亲自指挥下,重兵突袭营田,不到12小时,驻守营田的中国守军第37军95师569团几乎全部阵亡,营田沦陷。之后,日军开始了残忍的屠杀,被俘的国军副团长甚至惨遭剥皮致死,当地村民遇难1000多人,超过三分之一,史称“营田惨案”。

易氏家族遭受灭顶之灾,被杀400人左右,留下姓名的就有253人,涉及近100个家庭。被杀者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仅仅1岁,很多家庭都是父子兄弟惨遭灭门,但幸运的是易中天这一枝却躲过了此次浩劫。1939年9月23日的那个深夜,当日军的信号弹划过夜空,很多乡亲还以为是烟火,跑到河边去看热闹,已经赋闲在家的易甲鹇却意识到了灾难的来临,叫醒了熟睡的家人,用箩筐挑着孩子,扶老携幼,带领全家男女老少30多人,连夜匆忙逃离营田,活了下来。刚刚走出约十里路,就看到日军飞机轰炸了“言馨堂”,从此,全家人成了到处流浪、无家可归的战争难民。

易氏家族是分三批逃离营田的,1939年2月,也就是“营田惨案”发生的七个月之前,易中天的大伯父易仁荄任教的中学为了躲避战火,迁移到了湖南省涟源市六亩塘镇五车堂,大伯父把家里的孩子们也都带过来上学,这是第一批;两个月以后,时局越来越紧张,家里的女眷也由易中天的奶奶带领逃离了言馨堂,投奔过来,这是第二批;第三批,在营田惨案发生的当夜,剩余的30余人仓促出逃,直奔湘中娄底涟源五车堂。

易中天家族在涟源市六亩塘镇五车堂居住生活了7年,渡过了艰难的抗战时期,这里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在此开荒种菜、种红薯,纺纱织布,做衣服,还从山中采来植物的茎叶,制成颜料,把衣服染成绿色。抗战时流亡学生集中的蓝田奇缺煤油,易家便开始研制照明蜡烛,当时五车堂易氏生产的“金鸡牌蜡烛”十分畅销。就是在这种逃难的日子里,易中天的大伯父易仁荄每天晚上点着蜡烛,编写完成了100多万字的中学历史教材——《初中本国史》,在湖南省内被广泛使用……。


    关注 微尘无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