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葛士林讲述红玫瑰骨瓷的身世(一)

 

红玫瑰  骨质瓷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档瓷。骨质瓷最初的翻译为“骨灰次”——BONE

CHINA。骨质瓷是一种主...



红玫瑰

  骨质瓷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档瓷。骨质瓷最初的翻译为“骨灰次”——BONE

CHINA。骨质瓷是一种主要以动物骨粉为原料而烧制成的品质极其优良的瓷器。

骨质瓷发明于英国,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骨质瓷仅为皇家贵族阶层专用。从十八世纪中叶骨质瓷问世以来的二百多年间,骨质瓷技术一直为英、德、意、日等极少数发达国家所专有。中国作为独领风骚两千多年的陶瓷王国,在唐山研发骨质瓷之前,完全不懂骨质瓷的生产技术,被长期隔离在高档瓷市场之外。

1963年,唐山第一瓷厂在没有任何技术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开始独自研制骨质瓷。从1963年开始到1982年,历经19年,中国的骨质瓷在唐山第一瓷厂得以诞生。

中国骨质瓷诞生于唐山,有与唐山历史上首创“五个第一”的同等意义。

在获得骨质瓷技术之后,唐山第一瓷厂又于1985年至1991年,用了6年的时间,将中国的技术与英国的技术相融合,建成了中国第一座骨质瓷样板厂,从而使中国成为国际高档瓷的主要产地之一,中国的骨质瓷正式进入到世界高档瓷殿堂。与此同时,唐山的“红玫瑰”骨质瓷风靡全国。

几十年来,唐山骨质瓷给它的诞生地唐山带来了数不清的荣耀和财富。自2000年之后,唐山原有的多个日用陶瓷品种悉数停产,只有骨质瓷一花独秀,支撑北方瓷都日用陶瓷的门面。骨质瓷成为当今唐山日用陶瓷唯一的“看家瓷”,成为养活几万陶瓷从业者的“救命瓷”。

然而由于这些年唐山国营陶瓷产业的消散,人事断代更迭,历史记载匮乏,关于骨质瓷研发的很多史实被错误解读,种种不确切的说法很多。

本人1968年进入唐山陶瓷工作,1982年担任唐山陶瓷工业公司党委常委、宣传部长,1985年至1992年出任唐山第一瓷厂党委书记及厂长,既是骨质瓷诞生历史的参与者也是见证人。出于对骨质瓷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退休后,我继续了对骨质瓷诞生历史的调查挖掘和研究,最终写出此文,奉献唐山,奉献历史,奉献社会,奉献给我昔日亲爱的陶瓷工友们。

中国第一代骨质呈现荧光绿的颜色,被命名为绿宝石

(一)中国骨质瓷研制从檀振岭和王庆祥开始

中国骨质瓷研究始于1963年。最早开始这项实验的是唐山第一瓷厂的王庆祥和檀振岭。王庆祥是唐山第一瓷厂技术干部,厂实验室负责人,檀振岭是工厂总工程师兼任技术科长。

1963年春天,天津外贸来唐山第一瓷厂洽谈业务,带来了一些国外的样品,其中就有一件英国的骨灰瓷茶杯。工厂生产科叫技术人员过来观看,开开大家的眼界。这件骨灰瓷茶杯深深刺痛了王庆祥的神经,他从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高级的瓷器,惊叹之余,内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冲动。

当时的唐山陶瓷业正在开展赶超日本的劳动竞赛活动,王庆祥想,如果我们也能做出骨灰瓷来,那不就是赶超日本了吗!

他拿着样品去找谭振岭。

檀振岭,唐山岳各庄人,生于1924年,高小文化,16岁到唐山新明瓷厂天津经销处跟掌柜秦志新当学徒,后公私合营,他回到唐山新明窑业公司,成为了一名厂级领导。不久又调入唐山东缸窑陶瓷联合厂做技术工作,1963年出任唐山第一瓷厂陶瓷工艺工程师。

檀振岭自幼聪慧好学,心灵手巧,工作上一向踏实肯干,多有发明创造,是当时工程师中的佼佼者。据老工人回忆,谭振岭刚来到一瓷厂时,工厂正被“三点”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产品上大量出现黑点、蓝点、绿点,不能交货。谭振岭就深入到每个作业点观察,很快找出了原因。原来“黑点”是因为大磨的石头衬里缺损,钢质磨壁被研磨,致使铁成分混入原料,造成白瓷的黑色铁点。而“蓝点和绿点”,则是因为工厂当时在生产“冬青碗”和“蓝边碗”时,分别使用氧化铜和氧化钴做色基,因管理不善,导致铜、钴成分落在了产品之上,烧制后就形成了绿点和蓝点。

陶瓷生产工艺复杂,原料、辅料、窑火温度,甚至人的情绪都会给生产带来许多莫名其妙的问题。但凡大家搞不清的问题,谭振岭就会自己去试,在生产第一线解决问题,因而他以近乎神奇的形象,在唐山日用陶瓷界享有声望。

王庆祥1938年8月17日出生于东北辽宁黑山县新立屯,1959年从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毕业,经天津分配到唐山东缸窑陶瓷联合厂,1963年调到唐山第一瓷厂实验室,在檀振岭领导下工作。

谭振岭和王庆祥两个人在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上形成互补,工作上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从而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谭振玲得知王庆祥的想法后,连连说好。

两个人道同志合,说干就干,一项艰苦卓绝的科学跋涉,就这样在唐山第一瓷厂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当时参与骨灰瓷研制工作的还有一名成员叫郝对庭。郝对庭本来是生产车间的工人,操作技术全面,由于身体不好而从生产一线调到工厂实验室做了一名试验工。试验工的任务,就是按照工程师的指示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同时负责数据记录、样品管理等工作。郝对庭是一个既有心又勤快肯干的老实人,他的工作虽然是辅助性的,但一直受到大家的赞许和认可。

刚开始的时侯,谭振岭和王庆祥也想找些骨灰瓷的技术资料借鉴,但当时在国内有关骨灰瓷的技术资料完全是一片空白。所以,大家只能从盲目摸索开始,想到哪,干到哪,走不过去就换个方向。

首先遇到的难关是原料问题。大家考虑,它既然叫“骨灰瓷”,原料中肯定应该有骨头的成分。那么,什么骨头可以拿来做陶瓷呢?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鱼骨、鸡骨这些表面柔润光滑又坚硬的骨头。但是,如何把这些有机物变为无机物,又如何使这些没有粘性的骨头粉和瓷土一起烧成陶瓷呢?一切都是未知数。

王庆祥和郝对庭就到职工食堂找鸡和鱼的骨头,经过无数次的摸索,鸡和鱼骨很快被排除,其中主要原因是数量太少,难以找寻,即便试验成功,也难以维持生产。这样,大家就觉得猪、牛、羊这些大牲畜的骨头应当更好。

开始试验时,大家把骨头和上面的余肉一起煅烧,结果得到的骨炭含有大量杂质,于是大家想到使用这些骨头,必须首先剔除杂质,除油除胶。

于是大家就找来一口大锅,把从废品站买来骨头,剔除残肉,然后放上碱面在锅里煮熬。等把骨头里的油和胶都熬出来了,风干压碎,然后再放到炉子里烧成骨碳,碾成骨粉,并多次用清水漂洗,然后与陶瓷粘土合制配方。

熬制骨头,烟熏火燎,臭味刺鼻,那是很苦的一份工作。当时许多人听说这是在搞高档瓷试验,简直哭笑不得,纷纷舆论说冒傻气,有的还调侃,知识分子就是这样,神经病。那个时候生活困难,尽管如此,还有的工人竟然把煮骨头的油和剔下来的肉带回家去吃,现在想起来真有点不堪回首!

按照这样的原料加工方法,经过一次一次变更配方,调整工艺,试烧瓷片,到了1964年的秋后,中国的第一件用动物骨粉和瓷土烧制而成的瓷器样品诞生了。这种瓷的瓷质轻盈、釉面细腻柔美舒适,半透明、通体泛着淡雅柔润的绿色荧光,和通常粗厚不透明的陶瓷有着本质的区别。

难道这就是骨灰瓷吗?

很显然,这与英国的样品全然不同,也与世界各国的不一样。国外的骨质瓷是乳白色的,而唐山却是淡绿色的。并且,这种绿骨灰瓷性能极不稳定,热稳定性很差,成瓷率极低,很难投入生产。

但是不管如何,谭振岭和王庆祥都感到中国的骨灰瓷似乎离自己已经不远了。

正当大家踌躇满志,信心倍增之时,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打倒技术权威,反对崇洋媚外,工厂陷入了一片混乱。谭振玲和王庆祥都被下放到生产车间劳动改造。刚刚起步的中国骨质瓷研发,在文化大革命中第一次被迫中断。

1970年,王庆祥因工作需要离开一瓷厂,被调到陶瓷公司美术设计室。1975年又从唐山陶瓷公司去了新组建的河北外贸,过早地离开了自己实验室。

唐山第一瓷厂总工程师兼任技术科长:檀振岭

(青年时期的照片)


唐山第一瓷厂技术干部,厂实验室负责人:王庆祥

(工作照片)


英国皇家伍斯特骨质瓷 (黄志强藏品)
资料来源 | 葛士林

整理编辑 | 调瓷网—花子

〉应知未知 等您来知 感谢您分享此文

— END —

第一瓷讯

品牌故事 | 原创手工 | 行业动态 | 资源整合

生产知识 | 使用知识 | 画面设计 | 器型设计



调 瓷 网

微信第一陶瓷资讯 最受欢迎陶瓷公号

中国日用瓷、艺术瓷B2B领域专业运营商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陶瓷3000问——0025长石加入到坯釉料中,在烧制成瓷的过程中主要作用是什么答:助熔


    关注 瓷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