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爱迪生救妈妈”只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才发生过 ...

 

语文课文,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事实,在细节上做到“无懈可击”?...



檩子:我记得我小时候是学过《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的。去年我们研究  Who Was 系列名人传记,特别阅读了《爱迪生》这一本,的确发现爱迪生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很好:由于听力障碍,爱迪生12岁就离开学校了,之后主要在家跟妈妈学习。不过,传记里的确没有提到爱迪生小时候救妈妈这件事 ... 其实爱迪生小时候还没有阑尾炎手术这个故事,应该是虚构的。

但是,这个故事中国的孩子都在读;因为并没有清楚说明故事是虚构的,估计不少孩子会认为爱迪生妈妈急性阑尾炎发作,爱迪生救了妈妈 ...

最近,一位杭州校长再次提出这个问题:这类“假”课文,为什么还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出现?引起了新一轮的讨论。

语文课文,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事实,在细节上做到“无懈可击”?这个问题,希望大家看了这篇文章后,分享一点各自的想法哦!



本文由乐爸生活家(微信ID:lebashenghuojia)和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ID:ibookreview)授权小花生网发布

事情是这样被重新发现的。这周,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的校长张敏只是随堂听了节语文课,却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早该被发现的“秘密”:一篇七年前就被质疑过的“假课文”如今竟然还被保留在某教版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爱迪生救妈妈》
张校长在朋友圈表示自己“惊呆了”,因为他明明记记得,早在2009年,就有浙江的三位较真的一线语文老师为小学语文教材挑刺,对《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提出了质疑,经过多方考证,这是一篇故事为杜撰的课文。

课文主要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上医院来不及了,必须在家手术,因灯光昏暗,爱迪生想出了镜子聚光的办法,手术成功,妈妈得救了。

无论是课本还是老师的教参都没有注明文章的作者和来源。1847年出生的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没有阑尾炎手术。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所以不一定童话是不真实的,课本里也有可能。爱迪生明明没有救过妈妈,课本里却无中生有,而且这个故事竟然在课本界还不止一个版本,另外一个出版社,同样是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也收录了爱迪生这个子虚乌有的故事,不过名字没有那么直白,叫做《晚上的“太阳”》。
一个大雪天的晚上,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病了。爸爸请来的医生说,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

那时还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用它照明做手术很危险。医生犹豫了。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爱迪生站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妈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突然,他眼睛一亮:“医生,我有办法了!”说完,爱迪生把所有的油灯都端了出来。医生看了看,摇摇头说:“这些灯围一圈挡手哇!”谁知,爱迪生又搬来一面大镜子,把油灯放在箱子上,镜子放在油灯后面。顿时,简易的“手术台”前一片光明。

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他高兴地说:“孩子,是你用智慧救了妈妈!”

妈妈醒来了,苍白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一本正经地说:“妈妈,要是晚上也有太阳该多好哇,我要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后来,爱迪生真的发明了电灯。
某教版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


不过,这一版在“注明出处”形式上至少是到位的。第90页下方,有个注,写到“根据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动画片《自古英雄出少年》第64集《聪明的爱迪生》改编”。
《自古英雄出少年》第64集《聪明的爱迪生》
可这部《聪明的爱迪生》的故事来源又是哪里呢?6分钟的片子,到最后也没有给出一句说明。这部1995年就发行了的动画片看上去更像是以语文课本里的《爱迪生救妈妈》为蓝本制作而成的。毕竟《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入选小学课本了,80后的小伙伴应该都有印象。

这样算来,爱迪生救妈妈已经“救”了近三十年。可是这么多年,很少有人会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心存疑虑。

八年前,浙江有三位老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批评,通过媒体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就提到《爱迪生救妈妈》。然而八年过去了,这篇课文却是岿然不动,屹立不倒!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
作者:郭初阳 蔡朝阳 吕栋 等
除了直接和事实有出入,《救救孩子》里提到,很多课文和人类真实体验/情感“出入”很大。比如,某版一年级上册第14课,叫《自己去吧》:
小鸭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

小鹰说:“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您带我去好吗?”妈妈说:“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
这篇关于小鸭和小鹰的故事得到了-2颗星的评级,评语是:

文中的小鸭和小鹰,仿佛石缝中蹦出的孙猴子,见风而长,只要母亲一句话,便习得了生存的本能,母亲的舌头,便似点仙棒,玉口纶音,要有光,便有了光。可是,小鸭和小鹰,在最终获得搏击波浪和翱翔天空的自由之前的种种努力,在哪里呢?

游泳之于小鸭,飞翔之于小鹰,便如直立行走之于人类,是一种本能,但又需要后天努力习得。笔者初为人父,亲眼目睹了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的伟大进程,深知对于孩子,这是一种充满挫折的冒险,更是一个充满发现的美好旅程。对于母亲而言,又会有万分惊喜!课文的轻描淡写,似乎进步的获得轻而易举,抹杀了小鸭与小鹰的努力,也剥夺了母亲的快乐。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鼓励孩子们自立。问题是,自立就等于“let it be”吗?妈妈在小鸭游泳时、在小鹰飞翔时,做一个热情的观众,不是更好吗?

再比如,某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8课《妈妈的爱》,只得到了-4颗星的评级。
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我从梦中醒来,

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

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妈妈到学校接我,

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

雨水却打在妈妈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

妈妈抱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妈妈着急地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有一回,我打破了暖瓶,

还对妈妈说了谎,

妈妈的批评叫我脸红,

我不敢抬头看她的眼睛。

啊,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

一次老师让我们用“最”字造句,

我说:“我最爱妈妈。”

妈妈告诉我:“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

我们都爱祖国妈妈。”

啊,妈妈的爱是亲切的教诲。

*本文作者刘丙钧,选入教材时有改动。
-4颗星对应的点评是:

给儿子打扇和打伞,儿子得病她急得落泪,品质有疵她毫不犹豫批评,前四节生活化的描写使母亲形象真实可感,妈妈的爱就是这样点点滴滴,琐琐碎碎,柔软绵密。不料第五节平地里起惊雷:“妈妈告诉我:‘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祖国妈妈。’”妈妈形象瞬间高大庄严起来。爱国自然是值得鼓励的,但这个包袱抖得太突然了!

《救救孩子》中通过对一篇篇选文的评述,总结了小学语文教材面临的四大缺失:

1、经典的缺失

来自经典的文本并不多,并且时有篡改。原来琅琅上口的《游子吟》,被费尽心思地包裹起来,其实臃肿而赘余;《少年王冕》节选自《儒林外史》,但只要翻开原著对一下,几乎每一句话都作了改动,整篇下来已是面目全非;《沉香救母》的故事来自民间传说,但是篇幅过长,显然未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

2、儿童视角的缺失

大部分都重在说教,极少有真正符合童心,富有童趣的。如某教版一年级上册里的《汉语拼音儿歌》,都处处是教育与禁止:“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弟弟河边捉蝌蚪,哥哥走来劝阻他”。如某师大版《流动的画》:“哦,妈妈,我知道啦!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弄脏它!”

3、快乐的缺失

选文中快乐并不多见,孟郊“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孙中山的妈妈“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睛直往下流”;王冕的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缺水孩子的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不快乐的原因各种各样,因为贫困或是疾病。

4、事实的缺失

捏造故事,无中生有。这一类在教材中并不少见。除了《爱迪生救妈妈》,还有《云雀的心愿》,其中包含一些基本知识的错误——“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鸟类没有汗腺,哪有什么汗水?以及《乌鸦反哺》,生物学上已经证明,乌鸦没有这种习性。可是,这篇文章却是以目击证人的方式讲述反哺的故事。

有关事实的错误其实是最严重的,亟待修正。比如某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4课《检阅》中,至今还以“临近七月,波兰首都华沙和往年一样准备欢迎国庆节”开头,可早在1991年4月5日,波兰议会就通过法案将波兰共和国国庆节改为5月3日。



众多顶尖专家学者团队组成的教材编写机构,面对国家未来的启蒙读本,对这样无中生有的课文,是不是应该多一些去改变的担当和勇气?

如果觉得没有问题,应该直面质疑,及时回应。在教材和教参中注明作者和来源,如果是虚构的,也至少注明“本文纯属虚构”。再说,在人类浩瀚的文学长河中,就挑不出一篇经典的表现类似思想的文章?

中国的孩子阅读量本来就不够,作为孩子的主要阅读物,作为孩子的启蒙读本,还充斥着诸多不符合事实的课文,真是雪上加霜啊。

从空气、食物到疫苗,面对假、毒,或许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而变得麻木。但责任感告诉我们,只要涉及孩子,就应该较真!正如《救救孩子》作者之一蔡老师所说:“作为孩子启蒙读本的语文教科书,我们有责任吹毛求疵,有责任让它尽善尽美!”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等不起下一个八年了,面对这样的课文,作为语文老师的你该怎么办?作为家长的你又该怎么办?

张敏校长给出的建议是:

1、如果你足够强大,就跳过这些课文

2、如果不得不面对统一考试,不得不教这些课文,就把实情告诉孩子,教学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3、同时,不断拓展孩子们的阅读视野,用高品质的阅读去填补去稀释。

这事儿重要么?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相关阅读:

  • 语文课本里的母亲和母爱-拜托,请用好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故事!
  • 他是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但是却遭到一位妈妈的三重质疑 ...
  • 为什么国外孩子从小学习怎么区分 Facts & Opinions?因为这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本周精选:

  • 台大教授周志文:守候着我的“笨”女儿,直至她花开烂漫(很久没有读到这么好的文章了)
  • 美国性教育大纲: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具备哪些性知识?
  • 从零基础到基本过关,孩子的英文阅读水平处在哪一级?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进又实用的教育资源

周一:英文原版新书开团

周二:话说思维和方法

周三:怎么阅读,怎么学英语

周四:教育实践,真实体验

周五:好资源,榜单来了

周六、日:带来思考的文章


    关注 小花生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