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素问》调经论篇(三)

 

本篇首先讨论神、气、血、形、志有余不足所生病变及其针刺补泻方法。其次论述“邪之生也,点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





本篇首先讨论神、气、血、形、志有余不足所生病变及其针刺补泻方法。其次论述“邪之生也,点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此即三因论之始。



【原文】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译文】

黄帝说:说得好。形有余和不足时分别会有哪些症状?

岐伯说:形有余的疾病,会表现为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疾病,会表现为四肢无法运转。如果邪气还未与气血相互并聚,五脏尚属安定。这时肌肉中会有蠕蠕微动的感觉,因此叫做风。

黄帝问:如何进行补泻治疗?



岐伯说:形有余的疾病,应该泻足阳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向外泻出;形不足的疾病,应该补足阳明的络脉,使气血能够向内聚敛。

黄帝问:如何剌微风?

岐伯说:应该刺病人的分肉之间,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刺伤络脉,卫气得到恢复后,邪气就能消除。

【原文】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译文】

黄帝说:说得好。志的有余和不足会出现哪些症状?

岐伯说:志有余的病证,会表现为度胀飧泄;志不足的疾病,会表现为手足逆冷。如果邪气还未与气血相互并聚,五脏尚属安定。这时骨节中会有物鼓动的感觉。

黄帝问:如何进行朴泻治疗?



岐伯说:志有余的病证,应该泻然谷,放其血;志不足的病证.应该补复溜穴。

黄帝问:当邪气还未和气血相互并聚,邪气只侵犯骨骼时,应该如何针剌?

岐伯说:应当立即针刺骨节中有物鼓动的地方,但不要刺中经脉,则邪气自会消散。



【原文】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译文】

黄帝说:说得好。我已经掌握了虚实的症状,却不知道这些症状是如何发生的?

岐伯说:虚实的发生,是因为邪气和气血相互并聚,阴阳间失去平衡,就会出现偏盛偏衰的情况,致使气逆乱于卫分,血逆乱于经脉,血和气都离开了各自应该在的地方,就形成了一虚一实的情况。



如果血并聚于阴分,气并聚于阳分,就会出现惊狂等病证。如果血并聚于阳分,气并聚干阴分,就会发生热中病,如果血并聚于上部,气并聚于下部,就会出现内心烦闷、容易发怒的症状如果血并聚于下部,气并聚于上部,就会出现精神错乱、健忘的症状。


    关注 葛洪养生苑服务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