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山论剑】石莹:鸢都自有诗意

 

玩转临朐——关注一个号,爱上一座城!(微信号:linqu0536)商务合作电话/微信:15169580581...










☞[碗报]雅洁餐具,伴您健康!


☞华建铝业招聘人才,待遇优厚,免费食宿


☞快来人啊,临朐13个乡镇吵起来了!


☞3月12日,招聘求职、出租转让等便民信息

沂山论剑—原创评论文学专区
临朐原创评论文学发表专区,投稿请加小朐微信277987832,或者发邮箱277987832@qq.com,期待您的佳作,与临朐老乡共赏!



近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热播,据央视数据显示,该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在播出的10天里,这个每段时长90分钟的电视节目,让无数网友跟着电视机答题,并在微博、微信上热烈讨论,引发了一场全民参与,重温鉴赏中华古诗词的民间文化盛典。

线上线下掀起诗词狂欢,诗词大会虽已落幕,在潍坊,诗意生活正方兴未艾。潍坊的诗词发展借用清朝潍县知县郑板桥的一句诗可以代表: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诗词热: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来鸢都,诗意萌动。在南下河市场,一场“陌生人,请你读诗”的活动吸引着市民驻足。在一家蔬菜摊位前,一位顾客用潍坊话即兴背了一首《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他说:“我眼睛花了,看不清纸上的字,就自己背了一首。”人人都能读懂诗,也会被真正的好诗折服。发起人牟昌非说:“诗歌是打开,不是关上和阻断。请陌生人读诗仅仅是一个举动,希望诗歌就像饿了吃饭、渴了喝水、醒来看花一样日常,太阳日升夕落,恒久不息,潍坊有深厚的诗词底蕴,虽然每个人的学习经历不同、语言习惯不同,但是诗心是一样的,我们也希望能为弘扬诗词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城山水一城诗。在我市,古诗词传统文化一直生机蓬勃,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在刚刚过去的情人节,我市爱好诗词的年轻人在阳光100凤凰社举办了一场温暖而清新的读诗活动,在诗句中分享自己的故事与感悟。已连续举办十九届的“潍坊市灯谜大会”唤起市民对汉语言文化的关注与兴趣;图书馆尼山书院的国学朗诵等文化活动带领市民回归经典;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的文化活动,唤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以自觉行动描绘当代的文化亮色。

近年来,全市积极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广泛开展诗词吟诵、创作、赏析、比赛等活动,全市现有诗协20多个,各类诗社、诗词组织一百余个,会员总数近5000人。

大学生诗词爱好者也是推动全市诗词发展的中坚力量。潍坊学院定期举办诗词讲座,进行诗词点评,举办原创诗词大赛,大学生诗词学会会员已达80多人。潍坊医学院依托乐道书院和济世书院,通过举办“秋声赋——声动潍医”诗文朗诵会等活动,踏上诗意旅程,感知汉语言魅力。张立是潍坊医学院朗诵与语言艺术协会的会长,她说:“去年我们11个院系的潍医学子在书院聆听了200多场讲座,参与了851次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温故知新,思接千载,贯通万物,一种美好的情愫油然而生。虽然是医学生,也有很多同学喜欢吟诗作赋,临床医学院的同学把文字辑录在自编的刊物《鸢飞》里。”

去年12月,在我市著名诗人王存玉先生的积极倡导,韩同运先生、陈显荣先生、于志超先生等诗词前辈参与发起,昌邑文山诗社窦在章先生、寿光诗词楹联协会姜洪佩先生的积极响应、鼎力支持下,潍坊诗词学会成立,发展了昌邑文山诗书社、寿光诗词楹联协会、诸城诗词楹联学会、临朐东镇诗社4家单位会员,发展了近300多名个人会员。

潍坊诗词学会的成立不仅推动了当下诗词繁荣,还为未来的诗词发展筑牢了根基。潍坊诗词学会会长郭顺敏说:“我们将开展传统诗词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的活动,推动潍坊诗词文化学校、诗词文化小区、诗词文化企业的创建,将借助于专业优势,开展对潍坊诗词文赋、民间传说、民间歌谣的搜集、整理、挖掘、保护、宣传、弘扬工作,逐步建立起完备权威的诗词文献库,使潍坊市的文艺作品得以集中保存和广泛传播,既可为当代人服务,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底蕴深:沉舟侧畔千帆过
潍坊历史文化悠远厚重,诗人词人名家辈出,不仅有徐干、任昉、赵挺之、赵明诚等潍坊本土名家,也有孔融、李清照、苏轼、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郑板桥等长期客居潍坊的诗词大家,他们受潍坊文化的滋养,为后世留下了诸多诗词佳作。他们的创作又反哺于潍坊,成为今天潍坊文化繁盛的沃土。

每随清照诗书雅,但效东坡天地宽。1995年以来,我市先后成立了渤海诗社和潍坊市楹联艺术家协会,新老诗人积极参与,印报纸,办刊物,出诗集,写诗学诗蔚成风气。一些民间文化机构,如老年大学、“东方书画院”也编印刊物,举办传统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参与诗词创作的人员越来越多。

二十多年间各县市区的诗词创作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2002年昌邑市建成了全国首批“中华诗词之乡”,成为江北诗乡第一家,寿光、临朐也先后被获评“中华诗词之乡”。潍城、诸城、青州、高密、昌乐等地也都拥有自己的诗词组织,并定期不定期地编印报刊,举办雅集、诗文采风等活动。

悠悠潍城古,济济名士多。“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传统,也影响着走出去的潍坊人。

89岁的潍坊籍诗词楹联艺术家、中华诗词学会创会理事鞠国栋先生,现居上海,去年为潍坊学院大学生诗词学会捐赠了300多册由他担任主编的《中华诗词年鉴》和个人诗词、楹联、书画作品集,对关注家乡的诗词文化和提高大学生文艺素养倾注了一片爱心。87岁的青岛理工大学丁永志教授,是当年潍县首富丁叔言先生之子、著名作家王统照的外甥,去年当他得知潍坊诗词学会即将成立的消息,辗转提出入会申请,还发来了精心创作的贺诗与珍贵的历史研究文稿,助力家乡文化建设。

书香不仅濡养一座城,即使行走在田间地头,不识字的老人也会从“头戴金冠压双鬓,帅字旗,飘入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的唱词中熟悉穆桂英、杨家将,把家国情怀刻在心里。植根于鸢都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心中有诗的人,纵然没有受过专业系统地教育与学习,也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精神。
传承旺:火留子孙沐春风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诗词文化的蓬勃发展,涵养了诗韵灵动、诗意盎然的城市特质。《中华诗词大会》以及各位诗词达人的“走红”,也再度引发了社会关于传统教育的热议。

千年往事凭诗见。我们身处诗词的国度,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可以寻到自己的来路,探出未来的方向。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汇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优秀精神财富真正活起来、传下去。“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从孩子开始、从年轻人开始做起,让他们领悟国学,让优秀传统文化生根。”张立说。

李俊彤是一位潍坊籍留学生,她说:“刚到新西兰时有次睡得正酣,被敲门声吵醒,第一反应是以前国内大学舍友来喊我去吃饭,一跃而起用中文大喊:来了来了!结果打开门,看到的是我那个金发碧眼的老外舍友,这才彻底惊醒已经身在异乡他国,那一刻,曾经背过无数遍而从不知其味的那句‘梦里不知身是客’瞬间在心头大亮,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感伤与惆怅。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诗词们,都已经携带着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中国诗词不只是语言符号,它与接触时的情境镶嵌在一起,构建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标示,念起了诗词就好像这些早期印刻被重新勾勒,朝花夕拾,穿越回到过去的学习时光,滋养着我们继续前行。

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过程,往往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就已经开始。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上,需要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更加重视古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诗文育人,潍坊实验小学举办诗文节已有十余年历史,通过系列经典诵读,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全面提升学生的诗文素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诗文浸润学生的心田。该学校一位老师认为,孩子能学会“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就能学会“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能学会“大王叫我来巡山,我把人间看一看”,就能学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当父母与老师指引孩子走进古诗词的宝库,就等于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富养了孩子的精神。

沂山潍水韵天成,城市乡村,处处踏歌声。在滨海经济开发区希望幼儿园,这学期开展的课题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老师张洋介绍:“我们根据孩子年龄特点,以24节气和中国传统节日为主线,小班的孩子诵童谣,大点的孩子读古诗词。”开学第一天,恰逢立春刚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孩子们书声琅琅,诗情上碧霄,像春风里的一束光,穿越千年,连接历史,浴乎沂,风乎舞雩,在古老的鸢都大地谱出新的诗篇。

图片/网络


    关注 玩转临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