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与内耳前庭 之二

 

永生的欲望从何而来?...

建议阅读时间:
2
分钟
关键词:李想哲学跨越



哥白尼与内耳前庭 之二
欢迎来李想。

今天我们还是接着上一期话题,来聊聊《知鱼之乐》第一部分——“自然趋弱,弱归人性”的最后一章节 《哥白尼与内耳前庭》之二。

这里就不啰嗦了,我们继续讨论《知鱼之乐》,《哥白尼与内耳前庭》这一章节其实和上一个章节《苦海有边 回头无岸》一样都是在讨论人,不同之处在于《苦海有边 回头无岸》是从之前讨论发展规律的方向引向了讨论人发展的方向上,而《哥白尼与内耳前庭》是从讨论人的发展方向上指出可能这个方向的担忧,而且是深深的担忧,并且是无奈的担忧。因为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看,并没有指出该如何改变。不过以李想的认识,这种指出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在这种人类发展洪流上去指出方向几乎没有意义,除非能够作用到当下发展的原力点上,否则就是徒劳。可问题是这个原力点在哪里,在现在的多级多元的社会形态中上哪儿去找,所以只要发出一种声音,能够让听的到的人去听,听完后认可的人认可,再基于此寻求生态化的扩大,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这里李想要道个歉,我在之前的节目里总是把作者拟定的标题《苦海有边 回头无岸》说成是《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因为这样说太顺口了,其实自己听起来也很顺口,所以检查的时候竟然也没有发现。不过还好不影响内容的理解。李想在这里再次向大家道歉,同时也给这本书的作者王东岳先生道歉。

那么刚才还是像往常那样,把这一章节和之前章节的逻辑关系作了一下梳理,接下来就要表达李想个人的思考了。


首先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很清楚当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意味着将会死亡。这个问题在我们能看得到的世界中没有逃脱的,人的生命如此,动物的生命如此,植物的生命也是如此。除此之外,恒星系统也是如此,有诞生,就又有覆灭。不仅在物质层面,在精神层看也是不断的有更迭,新的认知、新的思想在不断迭代旧的认知和思想,似乎一切都无法逃脱生和灭的过程,至少在聚合叠加的存在上从来没有特例,因为但凡聚合,就有内部趋向解构的因素。非叠加的,单质的除外,但是目前尚未能得到验证,所以近段时间,李想在看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关于玄理论的公开课,不过英文太差,看得很慢,还没有能够很顺利的理解。

所以在这种有生必有灭的过程中,任何的存在都有继续存在的欲望,或者说是动力,当这种存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只是任凭我在《为求存在和通权达变》的章节中讲到过的两点来发展,就是在求存和变通两个点间寻求平衡点。

但是当意识在求变中慢慢产生了,那接下来的求变就一定是表达求存的欲望,那求存的欲望和意识的结合,就必然寻求永生。我们今天人的行为都可以解释为寻求永生,比如需要更好的住所,是为机体寻求一个更好的保护场所。摄入美味,是把身体里的多巴胺调节得更加乐观,更加有利于抵御不测,无论从身体的能量角度,还是从情绪角度。

所以,所谓的寻求永生,不一定是一代的永生,而是自己的后代不灭亡,不被迭代,这是一种很深层的焦虑,也是一种矛盾感,甚至感到是一种悖论。既然有生就有灭是普遍的现象,为什么生呢?生的意义在于哪里呢?我以前也说过,无论是依照热力学第二定律推断出的“热寂”,还是相对论推导出的“大冻结”或者“大塌缩”,又或者是由量子力学所推导的“大转变”,甚至,按照最新的观察推测,可能的“大撕裂”,都是一样的灭亡。这就迫使我们去跨越这一道最终灭亡的鸿沟。所有意识的方向就是在于此,以至于近乎偏执的状态。这是我个人的理解,而且也是我认为作者所提到的人类凭借已然发展出来的意识不断跨越自然限定的原生动力。
好,《知鱼之乐》的第一部分《自然趋弱 弱归人性》到这里就结束了,第二部分叫《精神趋知 知归茫然》,不过需要过上一段时间。不过放心,李想一定会把《知鱼之乐》做完。

编辑 郭艳 

——不是从文化中取乐或者谋生
是追究超然于现实或支配生存的高层疑问

今天的分享就是
这样,下期见


    关注 李想主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