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怹”字开始,重新拾起北京的这些老理儿

 

我敢打赌,90%的人不认识怹这个字!...





人人都说天子脚下规矩多,老北京的老理儿确实不少,从您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到灭了灯歇下,全躲不开个规矩二字。

打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大人就要给孩子立规矩教礼节,如今有些北京的老理儿,日常生活中可不再常见,今天咱们就从一个“怹”字聊聊,北京那些已被遗忘、正在消失的老理儿您还记得多少?

怹,读tan (摊),是老北京人对“他”的尊称,主要是用在对长辈、上司、或尊敬的人的称呼上。
有人说“怹”是生造字,根据“您”转化而来,因为第三人称无敬语,给礼仪、交往带来诸多不便,故用“他您”合并,造了这么一个字,音也是两者的合音,原本在旗人中流行,逐步成为老北京的方言。可见当时有多重视规矩和礼节。

现在提到北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您”这个字,然而在解放前的北京“怹”和“您”可是同等重要,但是由于解放后大家都改叫同志了,怹也就很少提及了。
从老北京人对称谓的纠结程度不难看出,平常的见面打招呼也是一门大学问,不管到谁家去,称呼可都省不了,打招呼的声音太大太小都不好,顶好的是屋内的应声传出,串门的人已迈进了家门

在街上遇到熟人免不了顺口问问:“吃了么你?”可惜,如今北京的四合院越拆越少,拔地而起的高楼可越来越多,邻里之间尚且不熟,更何况串门打招呼了。
除了见面,老北京人最重视的就是吃饭的理儿,比如入座时,刚开始坐在哪儿,就得一直坐在那个位置一直到结束,因为老北京人认为,定位后若是再乱挪位子会乱了自己的运势,倒霉也就随之而来。

虽然说的有些邪乎,不过在朕看来,无论是曾经还是现在,乱挪位置都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打小家里人就教育自己的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能一只手放在桌子下面,一只手拿筷子吃饭,另一只手也应该放在桌子上,这样做是为了免遭别人怀疑另一只手在桌子底下背着人搞小动作的嫌疑。这也反映出老北京人待人接物直来直去,讲究一切都放在明面儿上。

还有一点就是,决不允许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家庭,因为早年间家里死人后要摆贡品,“倒头饭”就是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
不难看出,老北京人在待人接物上尤其重视,而且非常讲究说吉利话,譬如老北京人在送礼时讲究“双儿”不送“单儿”,取“好事成双”之意,图的是一个吉利,只有办丧事时送礼才是单数。



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平日走访亲友,装点心盒子或者果篮儿,其种类要为双数,四样儿、六样儿或八样儿。如果送酒,要两瓶为一提溜儿或四瓶为一提溜儿。

买大个儿的水果,如苹果、橙子等送人,不论斤两,而是论个儿买,多为四个(四季平安)、六个(六六大顺)、八个(四平八稳)或者十个(十全十美)。但是送水果不能送梨,特别是看望病人,因为“梨”与“离”谐音,不吉利。也不送钟表,“送钟”与“送终”谐音。



除此之外,类似“看人不许斜楞眼儿”“吃饭不许吧嗒嘴儿”请人帮忙要说“劳驾”等等这些老理儿你还知道多少呢?

在多元化的的文化冲击下,北京的这些个老理儿已经逐渐被淡忘,曾经的城墙胡同已然所剩无几,若是连这些老的礼数也消失不见,北京究竟还能剩下什么,值得所有北京人深思。

(图文整理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ygdong90


    关注 北京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