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大佬如何看研报

 




点击标题下「股票早内参」可快速关注

今日微信号力荐
(长按红色字复制)每天读财 meitiandushu
炒股,看研究报告是日常工作。但怎么看,那又是核心工作。分析师具有信息优势和预测能力,是市场的情绪发生器,学术研究和投资实践都显示投资者可以利用分析师提供的信息获得超额收益,因为市场对分析师传递的信息反应有延迟效应,基金经理可抓住时间差有所行动。但现在,过去发表研究报告20篇以上、当年至少有一篇研报的分析师已经超过2000多人。如此庞大的分析师研究报告数目,平均一天300余篇报告,一篇花10分钟阅读,需要50小时。一般而言,A股看空的报告多数有价值,有想法,结论对不对另说,能够帮你发现思路。看多的报告人云亦云瞎忽悠则不在少数。但现状是,研报大多明显偏乐观或不愿给出悲观报告,热衷于猛推个股,对个股风险则沉默不语。今天,就借一个大佬G的经验回顾,了解一下过去卖方市场的潜规则。十多年前,大佬管理所在机构二级市场投资事业,股票债券盘子都很大,庞大的交易量背后酝酿着巨大的利益。公司内部以及外部的经纪业务部门络绎不绝的上门寻求合作。当年,国内证券行业最大研究机构也都在寻求业务的转型,多数证券公司都把研究部门视为一个费用单位。研究部门靠研究报告推推股票,帮经纪业务部门维持客户,靠营业部的交易量分成考核过日子,不管股票涨还是跌,研究部门和投资部门总是有扯不完的皮。G管理的资管部门交易量很大,自然引来各路英豪争食这块肥肉。公司内部经纪业务个别领导不思进取,以为这块肥肉要烂在锅里,“不把村长当干部”,外面的证券公司又拼命拉,开出各种优惠的服务。G也被搞得不厌其烦,干脆在江湖放话出来:打破研究报告以及分盘必须在自己集团内部的潜规则,全行业考核优选,谁服务好,哪家能让我们赚钱就选谁。当时行业最大的两大研究机构的负责人都上门洽谈合作,其中一家研究所所长表示,为凸显“研究引领投资”的理念,希望G直接付钱而不是通过交易量分成来考核他们。G当即同意,因为直接付钱对研究员激励精准,避免猫腻,能够提高研究所在他们公司内部的地位,免扯皮。另外我G看好这位新锐老兄李迅雷,就是想支持他改革。G在对方报价的基础上象征性地还了个价,就签了协议。应该说当时行业中能够接受这个价格还是很令人惊讶的。当然对G来说选择一家是不够的,既然想做到行业投资最优,当然要把行业最优的研究纳入怀中。G始终坚信,投资要战胜的是整个市场,而不是自己系统内的某个研究员。靠所谓的人情和关系维持的研究报告远没有协议来的稳妥与可靠。如果是要把投资当做事业来做的话,这个钱是一定省不了的。所以很快,G也和行业中的老二确定了合作。当把前一家的协议蓝本和这一家签署时。对方所长惊讶了半天,他实在没法相信:券商同行的资产管理公司会愿意出现金而不是交易量分成买他的报告,而且协议签的这么痛快。签了第二家之后,再加上G自己公司的研究所,基本上号称行业前五的专业研究所占据其三。这些都准备好了,G管理的投资也很快进入了快车道。当然,G也有小要求:1、对于感兴趣的行业,对方研究员调研回来,出研究报告一周前要先把研究报告要点通告G的部门。2、对共同感兴趣的上市公司双方研究人员可以一同调研。或者指定相关行业研究员调研G公司指定的上市公司。3、双方研究人员定期进行专题的交流讲座,加深相互了解。接下来的合作总体愉快,双方人员定期交流甚欢。对方行业研究员在吃饭的过程中也愿意主动和G公司交流,希望交流观点能影响投资经理的决策。更加希望投资经理能给他合作调研的任务,客户对他有任务就意味着个人的江湖价值。那时候研究员确实也是像投资经理一样“苦逼”的职业。印象中一个研究员向G诉苦,自己负责研究的行业一衰好几年,只能坐冷板凳,领导冷眼,同事不待见。领导有一天好心,说你转型研究一下某热门的行业吧,谁知道刚刚转型放弃原来的数据跟踪,新行业还没深入,“市场先生”的口味又“长裙变短裙”。原来了个衰行业又突然大热。。。。。总之,折腾几年把人不是逼疯就是逼转行。当然这个中间G也碰到了几个很优秀的研究员,对行业认识深刻,意志力坚强。G看好的几个,后来或做了领导或做了基金经理,现在江湖中也是风生水起。G和两大行业研究机构合作之后,据说,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戏剧性的故事。据说1,G创新业务的投资组合中,某化工行业明星上市公司中期业绩突然预亏,出乎市场预期,股价也在惊慌中大跌。某“大牌”研究员奉命飞赴上市公司现场调研,调研结束给G的投资经理通报情况,讲清楚了亏损是意外一次性因素造成。投资经理问G,我们干不干?G问:意外一次性因素是市场都知道的事情吗?投资经理说:“大牌”人现在还站在企业门口呢。G说:那还等什么?中报出来,市场突然醒悟,再加上“大牌”研究员研报文章大力唱多,果大涨。投资经理实现预期目标,倒货离场。据说2,G一个“传统投资业务”重仓的股票,很长时间得不到市场的关注,寂寥波动。G的投资经理决定请行业某“头牌”研究员去一起调研,结果回来反映还不错,但是研究报告草稿拿过来评级是“推荐”,G问投资经理为什么不是“强烈推荐”?一周以后,正式报告登出来后,评级果然变成“强烈推荐”。G问投资经理为什么?他羞涩地说:“就吃了吃,喝了喝,洗了洗,按了按,再加个小红包”。据说“头牌”后来连续写了几篇的报告,股票的活跃度有了显著地提高,投资经理也多次向G表扬他。后来,G说服上市公司把他聘请为独立董事了。据说3,G的“传统投资业务”的一个投资经理,希望某“大牌”行业研究员写一篇某重仓股的研究报告。“大牌”面有难色,G的投资经理又不肯放弃,官司打到对方的所长那里,最后他们领导的指示要“开拓思路”。最后G看到虽然没有写“推荐”评级的研究报告,但是该研究所出版的重点行业“年度股票推荐”把这个股票加了进去。当然,G笑言,“这些都是那个‘万恶的旧社会’现象,相信当今的研究员们个个又红又专。”多年以来,公司年轻的投资经理们经常问G怎样正确阅读海量的研究报告?G的一贯答复:如果你不想做一个散户,而是要做一个基金经理的话,除了结论部分不看,其他部分仔细看。来源:路哥谈钱(LuGeTanQian) 作者:路瑞锁、周悦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老赖真正的末日终于来了!


    关注 股票早内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