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人:不该被遗忘的子产

 

有一个人,孔子称赞其“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将其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清朝的王源更推许他为“春秋第一人”。x0ax0a没错,这个人就是郑子产。...



春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仿佛早已被“春秋五霸”和“卧薪尝胆”的故事填满。然而,有一个人,孔子称赞其“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将其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清朝的王源更推许他为“春秋第一人”。没错,这个人就是郑子产。
子产
春秋时郑国人,姬姓,公孙氏,名侨,字子产。
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八十”。一个人三岁时的模样、气质可以反映其长大后的模样、气质。“三岁看八十”未免夸张。但历史确实一遍一遍告诉我们,但凡有大成就的人,总是可以从其小时候就见端倪。子产也不例外。
前565年四月,公子发和公孙辄入侵蔡国,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人都很高兴,只有子产不随声附和,子产说:“小国没有文治却有了武功,没有比这更大的祸患了。楚国人前来讨伐,我们能不顺从他们吗?顺从了楚国,晋国的军队就一定会前来了。晋楚两国进攻郑国,从今往后,郑国至少四五年不得安宁。”公子发愤怒的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国家有出兵的重大命令,而且有执政的卿在那里,小孩子说这些话,是会被杀的。”事情的结果是,不到一年,楚、晋兵马接连来临郑国。此时的子产大约只有十六七岁。
子产开始在郑国主持政务时大约四十岁。他上任以后,励精图治,在郑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的改革包括给全国的田土重新厘定疆界,划分沟洫,把侵占的充公,或归原主;他规定若干家为一个互助单位,若干家共用一口井;他令诸色人等各有制服;同时,他开始编订刑法,铸成“刑书”,向人民公布;他增加军赋,以增强郑国的自卫能力。他的这些措施效果如何呢?我们可以从当时人们的诗歌中看出来。子产从政后一年,人民唱到:

取我衣冠而赭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吾其與之。

这时人民都恨不得杀了他。尤其是因为加赋的事,子产受了很多辱骂。有的说,“他的父亲死在路上,他又要做蝎尾巴了!”子产却说:“苟有利于国家,生死不改。”到了子产为政三年,人民唱到:

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子产的治国方略真正得到贯彻后,人民开始感念他的功德。
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曾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这和子产治理国家的时间表正好相符。可惜孔子一生都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恐怕也是孔子对子产推崇备至的一个原因。
在外交方面,子产可谓殚精竭虑了。春秋时期的郑国是剪夹于晋楚之间的小国,所谓“弱国无外交”,在那个礼崩乐坏、弱肉强食的时代更是如此。那个时候,一道外交政令要经过“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多重环节,最后才会交给容貌秀美、举止温文、善于言辞的游吉去执行。可见其在外交上的谨慎。
前529年,晋君趁楚国内乱,大会诸侯于陈国平丘,子产代表郑国赴会。将要结盟时,子产突然提出减轻郑国军赋的要求,晋国代表和子产一直争辩道昏黑,才以晋国的妥协收场。会后有人责备子产:“万一晋国翻脸,带着诸侯的兵来攻打郑国怎么办?”子产答:“晋国政出多门,尚且自顾不暇,哪里有功夫讨伐郑国。国家若不争取,便愈受欺凌,哪里还有国家的尊严?”
前522年,子产去世。子产的死讯传至鲁国,孔子含泪叹道:“古之遗爱也!”







    关注 儒士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