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未曾离家,就不要轻言回家

 

有些路,既然已经出发,就无需再次回头。...



4月13号,《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文章指出“当然,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一石激起千层浪,对故乡的眷属,对乡愁的依恋。一下子使得更名似乎成为了民心所向。各项调查显示,有八成以上的群众支持更名。

更名一事,似乎于情于理都应该得到支持。首先,作为“安徽”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徽”哪来的“安徽”?第二,关于徽州地区更名为黄山市,本来就是历史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有了错误更改自然是有必要的;第三,相比较“黄山市”这个更倾向于为旅游业服务的名字,“徽州”似乎更加同心同力,更容易集聚民心,毕竟“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黄山人,作为一个在旅游业一线奋斗的青年人,胡说君对这件事自然是颇有感概,对比滔天的民声民心,胡说君觉得,未曾离家,就不要轻言回家。有些路,走出来了,就真的没有必要在回去了。

首先,现在的黄山市已然代表不了徽州。地名承载着两层意义,一是历史沿革、文化底蕴,二是行政功能、指代功能、区别功能。“徽州”一名的确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寄托着更多市民对故土的情感和记忆,但因其改名已近30年,市内的各种官方或民间机构、本市市民、周边地区乃至中央都在持续适应这个地名,由此其行政区划功能意味已经渐渐盖过了情怀意味。也就是说,“黄山市”这个地名本身就已经在渐渐地产生历史、积累历史;而市民对“复名”的呼吁大多停留在单纯的情感层面上,而在一个地区的地缘政治层面、行政功能层面都比较欠考虑。而且,曾经的徽州府,在黄山市留下的印记也就只有一个徽州府首府“歙县”了,这就是今年春节期间,徽州府衙景区的免票活动面向“整个徽州地区”给人带来的感慨。我们的“徽州意识”已经需要靠此类的景区免票才能唤回了。因此,现在的黄山市更加适合目前的行政区划限制;

第二,改名劳民伤财属性太大,黄山市比较孱弱的财政收入恐怕难以支撑。黄山市的经济收入一直不高,还记得曾经的王福宏书记嘛,因为一个新安江景观延伸带的高额投入,使得黄山市财政出现巨大赤字,离任时带走了一大片不大友好的讨伐之声。寅吃卯粮一定是财政之大忌。所以,问题来了,改名大概需要多少钱。未来的事情不可预算,但是前车之鉴可以参考。襄樊更名襄阳,各类公章文件足足花了一个亿,然而襄樊市存在只有27年,黄山市的存在已经三十年,花费只多不少。黄山市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足百亿,更名花掉如此之多,实在是有些奢侈;

第三,我们有必要去讨论一下我们心心念念的徽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化?宏观的概念不好把握,我们说几个比较有特点的吧,宗族概念与徽商文化。宗族概念比较有代表的,如棠樾牌坊群,宗族文化的家族概念值得延续,但是真的是有很多很多的糟粕啊。徽商文化,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门外一丢。盛极一时的徽商为何没能最终发展出来,说到底还是闭塞,有钱回家置地,光宗耀祖,并不想着投资再创造。所以,斗胆总结一下,徽文化的封闭系数真的是太高了,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比之下,黄山市的精神面貌显然符合开放自由蓬勃发展的新姿态。对于徽文化,我们可以将他作为宝贵的精神遗产代代相承,但是,如果作为社会的精神纽带,怕是不是很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窃以为,文化的继承与很多因素有很强的关系,如地缘完整性。强行的割裂地缘会使得文化的继承在一定程度上断层。类似的例子不要太多,如古徽州地区的婺源,如桐城文化中的枞阳。如,教育的潜移默化与细水长流。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徽文化教育课,从教育中让大家对徽文化充满认知与自豪。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如果一味的去遵循群众基于情感基础上的不理性发声,也只会将地名的符合作用片面扩大。

还是那句话,有些路,既然已经出发,就无需回头。一直未曾离家,就不要轻言回家。

 微信号: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hsbd2016)

来这里,我坚持写,你坚持看


    关注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