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灵魂拿去喂狗

 

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



    2017年,第42篇原创   
前几天,跟一个不想做产品经理的产品经理聊天,天南海北、不着边际的一通胡侃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做人好累,尤其是当你还有灵魂的时候,更累。

啥是灵魂,一脸懵逼。

有个牛掰的科学家,用1个有效样本做了个有点无奈的科学实验,得出个结论:人的灵魂有21克。

这个从未被再次验证过的科学结论被广为传播,其中隐含的潜在道理是,人们对灵魂的存在还是抱有期望的,至少,希望科学上可以证明下,宗教里的灵魂是确实存在的

灵魂,是一个很虚的概念。

通常在宗教里,会有灵魂的说法,他们把灵魂当作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而科学家倾向于,把灵魂等同于精神、意识和思想。

人类学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类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以此创造更丰富多生产生活资料。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在他著名的文章《人是能思想的苇草》里写,“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到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或许,帕斯卡尔是对的,但与此同时,这个让人类有了尊严的思想和灵魂,恰恰也是最让人类为此负累。

在最近很火的畅销书《人类简史》中,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提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他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与自己的老祖先黑猩猩、巨猿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进化路线,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人类具有“虚构故事的能力”。

什么是“虚构故事的能力”呢?就是人类可以想象一些现实中并不真实存在的东西。比如说一些抽象的概念,“民族”、“公司”、“上市”等等。

因为人们相信共同“民族”的存在,所以他们会去共同维护整个民族的利益;因为人们相信“公司”的存在,所以愿意加入到一个尚未组建完善的团队当中,并为之奋斗;而他们共同的目标可能就是把“公司”做“上市”。

简单说,虚构的故事,类似于愿景,或者我们通常说的老板给你画的“饼”,看不见,摸不着,你还是愿意选择相信。其实,人们选择相信或者不相信,都离不开人的想象力。

而想象力,正是人类思想的一部分。

让人类在自然界为之骄傲的“思想”,恰恰也是人类最致命的痛苦“根源”。

在“地产界思想家”冯仑的书《野蛮生长》中,他提到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手段或能力不匹配”。

在物化社会,许多人很容易犯一个错误,是把自己的欲望放大,但自身但能力却不能与之匹配,这就容易因欲望无法实现而产生心理落差,痛苦自然随之而来。

合理的欲望是人类正常的诉求,从古至今,皆是如此。膨胀的欲望,是一种虚妄,人们被它奴役,从此走上一条痛苦的道路。

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沉浸于金钱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在体验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虚无感。在《重大人生启示录》这本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不同的两种世界,人们并不会理性区别而常常混为一谈。”

同样的道理,还体现在网上流传的杨绛先生给一位高中生的回信。针对高中生的人生困惑,杨绛先生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想太多——正是思想在作怪。

如果没有思想,没有灵魂,人活的会不会更轻松一些?

都说人生看待万事万物,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个阶段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个阶段是看山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一阶段是童真,没有什么想法,很傻很天真;第二阶段是想太多,让人心累;第三阶段是洞穿一切,修仙得道。

这个道理用在找男女朋友方面,就应该是,第一阶段以颜值为标准,要找就找美女帅哥;第二阶段是看到了颜值之外的东西,内在美也很重要;到了第三阶段,一切都无所谓,大有一种“关了灯都一样”的无奈。

曾经的“春风得意马蹄疾”,变成了现在的“取次丛花懒回顾”。重点不是懒,而是达观,那是一种“有知”之后的“无知”,是登顶之后再回到起点。

把灵魂拿去喂狗,做一只简单的木偶,如果什么都不懂,应该可以很幸福。


    关注 好望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