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哥谈影#看展是个技术活

 

看展是个技术活,你敢说你会吗?...



春天到了,也就是赵忠祥老师所说的“那啥”的季节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摄影展览都热热闹闹开档了。影友之间说起观展,也都是一副高大上的样子。不过飞哥观察之下,发现大多数影友呢——

其实是不会观展的
一个优秀的展览,其实就是一座宝藏。多数影友观展的方式,其实就是在宝山里闭着两眼,如同失心疯一样疯跑,什么都学不着。那今天我们就聊聊,怎么去看一个摄影展(今天说的就是实体影展,数字影展国内没啥基础,权且退下)。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四个问题:
为什么观展?

在哪里观展?

选什么展览?

观展看什么?
问题一

为什么要看摄影展?


如今是个传播大发展的时代,出版和网络都可以解决读图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还要穿上外衣走出门去看一个实体展览呢?专家的解释很多,比如看原作啊、和作者交流啊、展览气氛啊,都对,但没说到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读者呢,基本上都有一个特点——
特别爱走神
对于爱走神的人来说,网络看图不是好选择,且不说网络的“扫描式阅读”根本看不出图片内涵,也不说网上图片几乎都是“小文件+偏色+丑爆了的水印”,光是不停蹦出来的各种弹出小窗,随便哪个都比照片低级趣味的多,一会儿就把你带跑了。

画册呢?可以虚拟一个场景:我们在家正打算认真看一本大画册,一会儿领导来电话聊聊工作,一会儿儿子跑过来说爸爸玩个游戏,一会儿哥们儿说咱喝酒去。最怕的是媳妇眼神一甩问老公你还不睡啊——你流着哈喇子跟人家走了,今天晚上就回不来啦!就算没外力打扰,你也会忍不住在脑子里过各种吃喝玩乐的事情,手里的画册越看越快人还越看越困——干脆还是合上书干点别的去吧!

相比之下,展览最大的好处是专注。身处展场,外力打扰几乎都被屏蔽掉,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本身。另一方面,读图需要的“慢阅读”在日常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你心里躁啊!但是作为展览呢,几十件或者百件作品,按照咱们中国人“来都来了”的逻辑,怎么也要看一个多小时,那就可以看出很多细节和内涵了——所谓观展的收获,很大程度就是在这专注和细致之中。
问题二

应该在哪里观展?
前面说了,观展最大的优势是能够保持专注,那我们当然是在能够保证专注的地方观展。首选之地肯定是专业展场,专业展场的视觉、灯光、声音种种设计,都是避免让读者分神,尽量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展览本身。而且有意识去专业展馆的读者,整体素质也比较好,不会打扰到你观展。比如飞哥自己吧,我家坐车距离中国美术馆10分钟、国家博物馆20分钟、民族文化宫30分钟、中华世纪坛40分钟,这四个展场设备好、读者素质高还免票(国博要排大队比较讨厌,别的三家基本不用),是飞哥自己观展的首选。

相比之下,现在很多展览放在商场、公园、大街上,观展效果就差了很多。因为公众场合无比喧闹,国人的大嗓门又超级多。这些地方本身的环境都是视觉元素,和展出作品违和感巨大,以上不利因素必然会损害读者的关注力。当然,对于特别基层的小城镇和农村,把照片放在田间地头也比没有展览好很多。站在观光客的角度上,逛逛王府井还能看画,无疑也是增加了情趣。但对于以学习为目的,真正爱摄影的读者来说,如果有选择的时候,请毫不犹豫的选择专业展场!

 

还有一点提醒大家——不要趁着开幕式看展!飞哥自己经常参加开幕式,一屋子都是人,几乎找不出看画的空间。这实际上是一个社交场合,来宾多了是主办方的面子。飞哥也是作为协会的处级干部,去和主席啊、理事啊、名家什么的握握手,彼此刷新一下自己的存在感,再巧妙的暗示一下对方有好事别忘了自己——这件事俗称“盖章”,乃是摄影公关的基本方式之一。要是您能在这个场合把展览看明白,那可不是一般的强大,我简直怀疑您就是上帝本人!
问题三

选择什么样的展览看?
现在的展览,至少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太多了。如果赶上大型摄影节,您就是打着滚也看不完这么些展览。这些展览良莠不齐——说句实话吧,“莠”可比“良”多不少。那么,要怎么选择看什么不看什么呢?飞哥给您四个原则作参考:

一是选自己关心的领域。摄影的门类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还是要注意“学以致用”这件事。比如说,按照一般的观点,“亚当斯风光原作展”肯定比“钱海峰绿皮火车专题展”更值得看一些。但是如果你对风光完全无感,而关注中国社会的变迁,选择后者就对啦!

二是尽量选择“个展”或者“主题展”,谨慎面对“联展”。如果展览围绕一个人或者一个主题来展开,更容易有脉络有思路,对于观看理解都有帮助。“联展”有些时候则要更多考虑参展者的平衡,而被迫打断展览本身的脉络。飞哥看过最极端的是“XX地区百名摄影家联展”,每人一张,按作者姓氏笔画排序(不按这个的话排名实在摆不平),那才叫东一张西一张,看下来我都晕车了。

三是看策展人。展览的好处就是除了作品,还能看到策展人的想法。而好的策展人,大概可以让展览增色100%以上。策展是个依靠个人能力挑大梁的工种,如果您看到的策展人是陈小波、晋永权、李媚、张国田、孙京涛,大概需要优先考虑。如果署名是某某领导或者企业家,那就可以不去了。当然,如果您看见署名为“许华飞”的展览,一定要倍加珍惜,因为这种情况的几率就像中国队在世界杯预选赛勇胜韩国队一样,运气好的时候也要40年才发生一次。

四是看作者。我可不是让您只“定向”看哪位作者,实际上英雄不问出处,什么无名小辈都可能才华横溢。我是提醒您,哪些署名高级领导、著名企业家和演艺明星的展览,眼都不眨直接忽略就对了。过去一年,唱曲的C姐、垒砖的S哥、蒸馍的H哥,他们的展览请柬飞哥都扔了。飞哥四十岁的人了,总知道一个道理,财富的“财”和才华的“才”,写出来不是一个字。
问题四

看展览究竟“看”什么?
看展览最“赚”的一点在于,读者其实是看到了两方面的智力成果——展品和策展。这里面是一分一合的关系:分开来,看每一件展品;合起来,看策展的整体思路和组合方式。具体来说,看四个问题:

一是看每张照片

观展看照片是最直观的道理。展览上的照片,制作水平最高,不可能像其他媒介那样偏色或者模糊。而且呈现的幅面尺寸远远超过一般出版物,更容易get到微小细节。当然,如果是作者本人制作或者监制的照片,无疑对读者的理解帮助更大。这一点所谓“原作”的支持者论述很多,大家有兴趣不妨找来了解一下。

二是看作品的组合

策展人是展览的另外一位“作者”,他的思路和照片作者结合对照,相当于在照片内容之外又“开”了一只眼。观看策展人对于展览主题脉络的理解,很重要就是要看图片的组合方式。比如说:

作品的位置顺序——是逻辑承接、线性发展、同类归纳还是突然的闪回变化?

作品的视角变化?近景中景和远景,与图片信息如何配合?

作品的大小比例——哪些是核心突出,哪些又是对突出作品的呼应和烘托?

作品的摆放关系——哪些要相对紧密来形成一个半独立的环节,各个环节之间又是如何组合的?

总之,这些组合方式都是策展人在调动读者的关注点,从而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观展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而且也是促使读者读图的有效方式)哦!

三是看随展文案

飞哥相信图片离不开文字(好吧,一定有人持不同意见),而展览的随展文案一定是最完整的。首当其冲就是《策展人语》。这篇文字是策展人对主题的系统阐释,也包括了他对图片作者的理解。根据我国摄影界不成文的惯例,图片作者(假使还活着)也会对此发表意见,所以本文实际上是两位作者的共识。建议观展之前先行阅读(反正他排位也在展览的最前面),对于后面的读图有指引作用。此外,具体的图片说明同样是读图指南,图说可以体现作者对图片的观点和感情,有时间,飞哥跟你们唠你们怎么写图说。

四是看展场布置

展览还有一个特殊之处,读者能看到图片,也能看到安放图片的环境。这个环境也是视觉元素,所以要和图片一并发生作用,这可是其他读图方式不具备的,看布置,也要看几个问题:

看结构布局——是一马平川,还是隔断连环?每一个小隔断是不是有独立的内容和高潮?

看设计元素——展场布置(展板和地板的颜色装饰、海报位置、展柜设计等等)试图给读者什么观感?是怎么样同展出作品来结合的?

看光线设置——展场明暗有什么特点,和展览主题是怎么结合的?每张照片的明暗是不是一致,如果不一致,那和具体的照片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果现场有音乐、有实物展品、有虚拟场景,这些内容主观上需要从哪些方面呼应展览?客观上又发挥了什么作用?

最后一个问题,什么叫“看好了”?——答案很简单,飞哥前面那么多问号,把问号都掰直了,一个展览就是“看好了”。为了看好,再给大家两个建议:

一是要按照图片的顺序看展览,这样才能把策展的思路看出来——看书要从头上一页一页看,也是一样的道理。

二是看“个展”呢,先看看图片作者的介绍。读图如谈心,和人家熟悉了,聊得更痛快不是?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在“老兵”的带领下看展,但这个受到客观环境限制,比较困难(“壹课”影友一直希望飞哥带着看展,飞哥也许给他们了,可时间上一直都没有凑上过)。不过只要自己肯用脑子,相信大家会从好展览里面,“榨”出更多好东西!

好啦,今天就是这样。最后还是推送摄影圈老男孩们发起的“壹课公益课堂”,如果迷恋飞哥甜美洁净的男童音,那就不要错过啊。
我是许华飞,我不会让你舒服,但会帮你进步,要相信我是爱你的哦,那就长按下图扫描二维码加个关注呗!


    关注 大飞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