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无所有”的80,90年代为什么值得我们想念?

 

夏天过去了,生活也在悄悄发生改变。...



看了《八月》,看到后面眼睛竟然不知不觉湿润了。很干净纯粹的一部电影,可以看到电影的初心吧。说出这个故事,留住值得被记住的时光。



说实话能在大荧幕上看到《八月》这样的片子挺欣慰的。虽然排片挺少的,但好像大多文艺片都难逃这样的命运,有点可惜。想起在去年7月同一个厅看的《路边野餐》。它们都不张扬,但却值得静下心来细细回味。

《八月》里隐约看到了些侯孝贤与贾樟柯的影子,也许是导演的“童年往事”吧,虽然看上去像杯白开水,但情绪却在看似平淡的日常里暗涌。夏天过去了,生活也在悄悄发生改变。片子的主题既小也大,虽然讲的主要是一个普通国企下岗工人家庭里发生的故事,甚至另一个角度可以说是一个小孩的懵懂记忆,但其实也是当时整个时代与社会的缩影。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变,有人欢喜有人忧。

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变,小雷父亲虽然表面淡定,接受现实,安慰自己靠本事吃饭,但内心其实早已五味杂陈。无处发泄,只能在晚上独自对着空气打拳。画面既滑稽又让人忍不住心酸。

理想是“不低下高贵的头颅”,但迫于现实,还是跟着有些鄙视的“韩胖子”去跑剧组了。

国企工厂的工友家属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和睦的。一个大院里,家家户户都是老相识,有事便互相照应帮忙。厂子解散了,几个老工友们在一起吃饭,说“要常来常往”。而后便一起唱起了歌。

很多有意思的小细节,客厅墙壁上贴的是崔健《一无所有》的海报,也非常应景,大概也是一种隐喻吧。美国影片《亡命天涯》是中国第一部进口分账大片,也是有时代意义在里面。

小雷在水中的倒影,由远及近,由小变大,或许也代表着小雷的成长吧。时代的变迁,以前是借录像带看电影,现在基本都是在电影院看或者互联网。

号角声让我想起了幼时在部队里生活的时光。爸爸曾是部队的干部,童年有一段时间就住在部队的家属楼里,邻里住的都是一样随军的家属。叔叔阿姨们也常来串门,还有同龄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结伴去山顶幽凉的防空洞,偷溜进父亲工作的机房······每天伴着部队的号角声入睡起床,大概是作息最规律的一段日子了吧。虽然当时还很不乐意。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亲切呢。

小雷说起想上三中的原因竟然是三中的校服很好看。回想起自己当年选高中的理由,竟然也有校服的因素在里面。爱做梦、不安分的懵懂的小孩,偷偷幻想着对面楼的女孩,他喜欢四处张望,像个分心的旁观者,却把一切都收在了眼底。

大人们要分离了,在红火的歌厅分身扮演各自的角色,有的是乐队的吉他手,有的是主唱,有的则在跳双人舞···而小雷则在角落里,观察着这些大人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

演出也很真实自然,小雷的扮演者孔维一还凭此片获得了金马奖的最佳新演员奖。



说起来,小雷和《一一》的洋洋还有几分相似呢,



此外调皮的模样也像极了《天堂电影院》里的多多。



你会想念那个80,90年代么?时代究竟是更好还是更坏了呢?

也许有的进步了,而有些则在退步。

所以我们才会时不时想念过去吧。


    关注 流浪心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