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马勺沟

 

历史并不仅存于所谓专家著书立说的鸿篇巨著中,每个人对于时代的记忆,这才是最真实可靠完整的。同时也是细节丰富充满人性的。...





作者:三线后代 杨军(河北玉田)

每次打开QQ 空间,进入马勺沟情怀,总会看到徐叔叔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让我的记忆重新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今天,我也把沉淀许久的回忆整理一下。写一写作为三线二代,我眼中的那个时代那个地方……

印象中我走入那个小山沟的时候,已经没有干打垒了。河南山脚一棵粗壮的核桃树下,就是我在陕西最初的家。儿时没有厚重的思乡情结,离开北京,除了觉得离慈祥的爷爷有点远以外,马勺沟真实的山山水水迅速抚平了我所有的离愁。

学校离家的距离步行不到十分钟,居民区前后左右7-8个适龄的孩子每天结伴往返。因为学校是子弟小学,代课老师多为父母的朋友同行。如果不是因为学校的一堵围墙之隔,我们会把叔叔阿姨的称谓同样也带进课堂的。因为父母大多为双职工,而且那会儿工厂的生产任务颇为繁忙,时常会赶上放学回家,家中无人。所以在邻居叔叔阿姨家“蹭”饭,近乎常态。现在回忆起,重温那个时代厚重的人情,常常让我激动不已。

童年记忆,少有目前孩子身上沉重的课业负担。放学后,山间河畔操场上满是我们的身影,上山采果,下河捉鱼,春天赏花,冬季溜冰……一年四季,马勺沟总是会用不同的方式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我踢足球,还有游泳都是在那个时期学会的。真的感谢那方水土,成就了我无忧无虑亲近自然的完美童年。



三线工厂的特色,决定了马勺沟就是一个齐整的小社会。学校食堂邮局肉店医院粮店银行菜店浴池理发一应俱全。河南河北是主要的居民聚集区。纸坊就不一样了,邮局医院银行商店浴池集中在那里,应该是马勺沟重要的商业区。那会儿,真的很羡慕居住在那边的同学,每天都可以走进商店。而我们这些同学,只有周日才可以有爸爸妈妈带领,步行到纸坊,购买下一周所需的商品。或是走进邮局,领取寄自祖国各地亲人们的包裹(因为单位很大,似乎除了台湾、西藏以外,几乎各省的人都有)。包裹里面大多是些各式各样的故乡特产。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来自家乡的包裹,饱含着浓浓的亲情,让远离家乡的三线人,时时感到家的温暖。

同学之间大都继承了父辈们的情谊,可谓亲密无间。几片红薯干一把毛豆凝结的友谊,直到今天还是我们见面时不断提及的话题。记得过年的时候,同学们相互串门拜年,纸坊,沟口,河北,河南,最多的一次,竟浩浩荡荡聚集20多人。甚是壮观。当时,在我们幼小的心中也不时展望,或许将来的将来,我们也会接替父辈,在马勺沟这片天地,度过我们的青春和暮年……

地域闭塞,信息单一,也使得我们这群孩子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缺憾,对于外界新鲜事物的感知缺少灵性。记得1984年底,我们随工厂陆续迁往咸阳时,在与秦拖、小彩电的孩子们交往的过程中, 明显处于劣势。他们的言行,大都颠覆我们的传统理念。



在马勺沟时,“进城”一词颇为普遍极其普通,而在咸阳,我们继续用这个词语的时候,却被同龄的他们报以嘲讽。与他们鲜活的思维相比,我们似乎只剩下一颗安静平和的心灵而已。

三线往事已渐行渐远,三线二代也都年逾不惑,究竟三线工程以及它所带给成千上万的工程建设者及其后代命运的改变,是对是错?时至今日,尚无正解,未有定论。但是,历史并不仅存于所谓专家著书立说的鸿篇巨著中,每个人对于时代的记忆,这才是最真实可靠完整的。同时也是细节丰富充满人性的。就像在我们的马勺沟情怀中,每个人字里行间描述的那个时代,那方水土、那些人们……这同样也是永不磨灭的历史!



大厂故事多

大厂故事 | 晚霞中的冰糕车

大厂地标 | 皇冠灯

大厂子弟


    关注 大厂子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马勺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