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刘备讲的是闽南语。

 

猫老爷请懂闽南语的同学读一下“全部对”这三个音是不是这么一个音:隆中dear?(厦漳泉台四地的音调可能不太一样,但是音就是这个音)...



在讲为什么之前,猫老爷请懂闽南语的同学读一下“全部对”这三个音

对吧,是不是这么一个音:隆中dear然后猫老爷要开始讲了......

大家一定都记得陈寿《三国志》里面的“隆中对”一文,对吧?

“隆中对”一事说得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下面这段话: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叫“隆中对”这三个名字?

目前普遍的解释是:

隆中,地名,今襄阳城西13公里古隆中。

的确有这么一个地方。

而且就像我们现在说“瓦窑堡会议”、“日内瓦公约”一样,古人可能也会用当时的地名作为一次会见的标记点。

但是猫老爷有点不太理解的一点是,《三国演义》这种章回体小说,我们对它的定义还是内容多有虚构,而相比较之下,陈寿的《三国志》则较为真实地记录了三国时期地一些事件。

所以猫老爷来说说自己地困惑

陈寿在《三国志》里面有这么两段话: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徐州琅琊阳都人。

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

这两段话说的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诸葛亮是徐州琅琊阳都人,他祖上是校尉,叫诸葛丰。父亲叫诸葛圭,死得早,所以诸葛亮从小就是孤儿,叔父诸葛玄被袁术推荐去担任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著诸葛亮及亮的弟弟诸葛均前去上任.。后来朱皓代替诸葛玄做了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去投靠荆州的刘表。诸葛亮就一直跟着诸葛玄,直到诸葛玄,诸葛亮都一直在种田。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哪里有提到襄阳?

诸葛亮明明在荆州种田,怎么突然跑到了襄阳的古隆中去?然后和刘备来了一出隆中对?



也就是说,刘备一路战败,从新野开始开启“跑路模式”,一路往南跑,断不可能在襄阳遇到了在荆州种田的诸葛亮。

如果真能遇上,那“三顾茅庐”的真相可能是诸葛亮从荆州一路跑来到襄阳找刘备了?

所以诸葛亮和刘备相遇的地方,极有可能不是在古隆中,而是襄阳。

那么怎么会“隆中对”这个说法的呢?

我相信陈寿纪录的《三国志》,里面的材料可信度一定远远超过《三国演义》。那么如果陈寿纪录了这么一段话,说明很有可能诸葛亮和刘备就真的有过这么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在当时并没有取名字叫什么“XXX会议纪要”,或者“XXX公约”。但是它被记录了,然后后人给它取名叫做“隆中对”

那么一个不在古隆中发生的对话,为什么要取名叫做隆中对呢?

这里面有涉及到一个语言的问题。

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当时的国语肯定不是普通话(普通话那时满清之后才变成国语的),那么诸葛亮和刘备所在的那个时代,国语是什么?

猫老爷上百度问了一下度娘,度娘应该不是闽南人,所以她应该没有骗我...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是什么?

然后接着查询洛语......


然后才发现从汉代一直到唐朝,所谓的官方语言一直是.....






说到这里,猫老爷也不想绕圈圈了

为什么最后一个不在古隆中发生的一次对话,当时也没有特定名称的会议,最后的名字会变成“隆中对”?

大家有没有仔细看“隆中对”里面,诸葛亮讲了一大堆,分析当下的局势,也分析曹吴两家竞争对手的利弊,然后讲了荆州和益州的进退策略和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后,刘备说了一句什么?

就一个字“善”

这个字,在今天理解就是“很好,你说的都对!”

猫老爷请懂闽南语的同学读一下“全部对”这三个音

是不是这么一个音:隆中dear?(厦漳泉台四地的音调可能不太一样,但是音就是这个音)

所以为什么叫“隆中对”?

原因有两点:

1. 刘备在当时讲的官方语言,和现在的闽南语是一脉语系(因为中国的语言,一直是北方变化和更迭的频率远远快过南方,所以北方的语系渐渐融合得比较快,而南方越往南,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利,以及没有战略重要性,导致原始语系在南方得以保留得相对完整)。

2. 这个会议,最后以刘备对诸葛亮的建议“全盘买单”结束,所以后人在记录这个会议时,可能取名叫做“全中会议”(就像说Bingbo一样)

以上是猫老爷的一家之言,吴辑之谈,如有不喜者,请随意拍砖。




    关注 猫巴洛老爷的吴辑之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