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乌克兰地方观光团的平庸之作

 

或许如宣传所说它有着光荣的过去和传统,但在现代戏剧的高速发展之下,实实在在是一个平庸的剧团,两场平庸的演出。...







“还是回家睡觉舒服一点!”哈尔科夫俄罗斯普希金话剧院的《婚事》中场休息时,一位好友翩翩然离场。

俄罗斯,普希金,都是闪亮亮的金字招牌,只可惜,连着两个晚上的演出打破了这种迷离的崇拜,未必是俄罗斯戏剧不好,但这个乌克兰剧团(是的,即使挂了俄罗斯和普希金,哈尔科夫还是一座乌克兰城市)以一种简单粗暴的表演令人失望。





《婚事》是果戈里的早期喜剧代表,主题是宣扬恋爱和婚姻自由。剧本没有太大的问题,即使它充满了过多的对白而令演出变得冗长,但即使是放在当下,这种混杂了相亲、拜金、爱情等元素的创作依然具备了一个好剧本的必要组合,只是谁也没想到,剧团会以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进入剧场,难得一见的是大剧院的屏幕拉上了厚重的红色帷幕,令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俄罗斯戏剧风情,也令人充满期待。戏剧开场前,一位小哥从观众席入场,说了一番不痛不痒的话,表示演出结束后可以在门口和大家合影(此处一阵虚汗),然后就退场,再也没有出现过…

小哥下场,一群穿着传统俄罗斯服饰的演员(恩恩,会议一下好像有十几个人)上台,围着一对新人跳舞,在一阵极为简单的舞蹈中退场,其中大部分演员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帷幕拉开,极为简单的一个客厅造型,一堵墙,两扇窗户,中间挂着一幅画,沙发、椅子、桌子一应俱全,像极了看各种高校演出的舞台设计。然后就是漫长的接近2个半小时的演出。

戏剧情节不再赘述,只想聊聊几点感受。舞台设计较为呆板,全剧贯穿到底也未见有所变化(变化就是增加和减少桌椅罢了),搭建了一个丧失了流动性和灵气的戏剧空间,令人在整个观剧过程中稍显局促,这种局促在于它的舞台可预见性太强,容易让关注焦点丧失。还有令人费解的是,该剧似乎完全丧失了灯光的运用,全场一灯到底,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虽说舞美的运用只是服务与戏剧表演,但像这样的简单粗暴也是极为少见的。

演员表现上也着实叫人不能提起兴趣,一板一眼的台词,一板一眼的动作,一板一眼的表演,全场并未看到有情绪和节奏的变化,像极了一碗温吞吞的面条,即使是添加了浓油酱赤也还是混沌的一团,看着难受,吃的憋屈。我们传统上将俄罗斯戏剧认为是继承和发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表演,从体验到体现,讲究戏剧表演的真实性,但在《婚事》中,这种表演尤为生硬,演员仿佛被禁锢在一个隐形的牢笼之中,充满了无助和无趣,只看到一种循规蹈矩的秩序,尤为可笑的是,演员在使用道具时,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没有人能真正的去破坏、去修复,去行动,充满了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让人感受到其对观众的无视。具体的细节部分可吐槽的点太多,无法一一指出,另一个让人难以费解的是,该剧前后涉及近20多名演员,但实际具备表演的仅仅7、8个人,其余的都是露一面就消失在舞台,联想到开演之前,一拨一拨剧团工作人员在天鹅湖边散步、拍照的场景,像极了一个乌克兰地方观光团。

最后再吐槽一下所谓的同声翻译,同声翻译在戏剧运用中还是很少见的,这是由于的独有特性决定的,毕竟,根据每个角色的不同,其语气、发音、情感都是有所变化,同声翻译一般只能翻译出文本意思,而无法表达人物角色情感,令观众时刻有“出戏”之感,在实际的演出中,男翻译一口的东北腔,两个翻译几乎无法呈现出语言的情感表达,令观众不听也不是,听也不是,颇为尴尬,演出效果距离字幕尚有差距。



再说说第二天的短剧集,来自普希金的三部短剧《蠢货》、《求婚》、《纪念日》,吐槽点和第一场演出相差不大,但从整体效果呈现来说要好于第一场演出,尤其是《求婚》,其精巧的戏剧转折,鲜明的角色设置以及男女主演恰到好处的表演撑起了这个观光团最后的荣誉。但究其根本来说,我想这也不过是一个戏剧并不优秀的国家一个地方剧团,或许如宣传所说它有着光荣的过去和传统,但在现代戏剧的高速发展之下,实实在在是一个平庸的剧团,两场平庸的演出。


    关注 剧场小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