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里的小故事

 

一部资治通鉴不是一部被高高搁置仅供帝王翻阅的“通鉴”不是一个仅供后人所熟知的书籍名称通鉴里记载的一个个小故事...

一部资治通鉴
不是一部被高高搁置仅供帝王翻阅的“通鉴”
不是一个仅供后人所熟知的书籍名称
通鉴里记载的一个个小故事
闲时翻看
才更明白通鉴的意义
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




今日故事如下:

时间:公元前三五九年

人物:公孙鞅(秦国大臣)

024

公孙鞅的变化遭到秦国利益受损的贵族、大臣们的反对。

公孙鞅认为:普通人在面对一项全新的事情时,开始完全不会全身心投入。可是等到丰富的成果呈现在自己眼前,就会欢天喜地。真正有高贵品格的人,绝对不会随波逐流。要建立不世功业的人,也绝不会征询每一个人的意见。所以,圣人以为只要对国家有益的事情,不一定要遵守传统。

有大臣表示异议,认为遵循传统处理国事,官员可以很好的胜任;遵循传统的风俗习惯,人民也不会骚动。

公孙鞅认为:普通人习惯安溺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专家学者们的见解往往局限在自己狭小的专业领域。这两类人,叫他们在各自位置上处理刻板的事物是很好的选择。但是这两类人不可以跟他们商量大计方针、国事国策。智慧的人指出方向,平凡的人用心执行。贤明的人变法改革,庸碌的人牢牢抱住现状。

随后公孙鞅颁布变法内容:

十家一组,一家有罪,九家连坐。

检举犯罪的告密者,跟疆场杀敌享受同一功勋。

知情不报、掩护犯罪,跟阵前降敌遭受同一处罚。

建立军功,依照等级,分封论赏。

不诉诸政府自想斗殴,按情节轻重处分。

农夫农妇可以超额生产的,免除相应赋税。

商人工匠如果因为懒惰陷于贫穷,没收全部家产,男当奴隶、女当婢仆。

皇亲国戚如果不能在战场征战,取消皇族身份。

爵位官级按照规定分封赏赐。

对国家有功勋赐予荣誉,没有功勋即便钱再多,身份也很低。

为了让人民尽快相信变法的内容,公孙鞅宣称,有人能从首都都城南门扛一根木头走到北门,就赏赐黄金240两。看到这么简单的事情却能得到这么丰厚的报酬,人民都不相信。公孙鞅就把赏金提高到1200两。重赏之下,有人做到了,当场就拿到了赏赐。

变法一年多的时间,秦国各地人民纷纷控诉新法带来的不便和弊端。正巧这个时候,太子犯法。

公孙鞅态度坚决,法令之所以失去尊严,就是因为权势人物破坏它。太子是储君,不能接受刑罚。但教导太子的人必须接受刑罚。

既是国君哥哥又是太子师傅的赢虔被割去鼻子,太子的教师脸上被刺字。

举国震慑。

十年的时间,秦国一跃成为强盛富足的国家。当初攻击变法的一部分人转过来赞扬变法,公孙鞅认为他们是乱法小民,于是全部被放逐到荒野边陲之地。

自此,秦国上下没有人敢议论法令的是非对错。


    关注 哏儿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