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第三章 俞敏洪,功利性学习焦虑症

 

------第三章 俞敏洪,功利性学习焦虑症------

“如今的‘80后’都在寻找一种庇护,博士加冕、公考大热,从一个带着镣铐的看似悲凉的环境努力跳进另一个看似美好的玻璃罩子,被这个社会的潮流裹挟着向前。”技能化和功利化的学习正逐渐消解本属于象牙塔的求知欲。我该如何摆脱功利性学习的怪圈呢?

俞敏洪老师:

您好!

我是一所西部大学的在读研究生,我的问题是关于“功利性学习”的。进入大学以前,我所憧憬的大学生活是深入到一个相对广阔的世界里,去构建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从多方面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过程。然而随着年岁的不断增长与自身压力的不断增加,我感到如今的学习与当初的期待早已背道而驰,随着年龄增长,我心中越发缺少年少时飞扬不羁的激情和想象力。依然看书阅读,但是学习的范围已经缩小至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无论是英语和计算机考级,还是专业证书的考试,这种技能化的学习让我很担忧,我很怀疑自己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与环境中是否能有所作为,是否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这事实上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社会现实,一个朋友曾写下这样的话,“如今很多‘80后’都在寻找一种庇护,博士加冕,或者公考大热,从一个戴着镣铐的看似悲凉的环境努力跳进另一个看似美好的玻璃罩子,迷失了最基本的方向,被这个社会的潮流裹挟着向前。到头来,在现实里依然如坐针毡。我们只是在用大众的标准衡量自己,努力使自己钻入一个被庇护的圈子”。我深以为然,如今的浮躁,是与功利性学习相生相伴的,人的内心似乎应该有更加丰富的东西来填充,才不会那么苍白,才能够感到踏实。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矛盾,一方面,不停地进行技能化和功利化的学习来给自己套上这样或那样的光环;另一方面,又时常觉得内心恐慌,觉得自己似乎偏离了最初为“求知”而来的初衷。这样日复一日,思想越来越少,技能越来越多;创新越来越少,循旧越来越多;激情越来越少,浮躁越来越多。

以前看到一些年少却杰出的人,总会被他们感染,笃信自己将来也会像他们一样成功,那时年轻的自己,张狂而自信,而如今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恐慌,年纪已经到了,可是曾经预想的东西却一样都没有来。生活日渐平庸,终有一天发现“前途不可限量”只是一个谎言,前途没有了悬念,很多时候都能一眼望得到底。您能理解吗?突然一下子看透了自己的整个人生该是什么感觉,多悲凉。

二十多岁之前,将功利性学习等同于庸俗化,关于学习的烦恼和动力都是内在的,那个时候我总是说,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我关注凯鲁亚克,关注卡夫卡,关注博尔赫斯和王小波。而现在,我只看重自己的英文水平和专业技术是否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生活和希望、理想和现实从来就没有完全重合过,而如今我更感觉到它们已经过了交叉点,一个往左,一个往右。有这么一种说法,认为二十岁到三十岁是人的黄金时代,这一阶段决定了以后的整个人生。因为二十岁到三十岁,一个人就可以想明白我这一生要做什么,而三十岁到四十岁,我们应该想的是在这个方向上应该走多远。既然这样,如果我们在二十岁时不能去自由地选择我们要走的道路,岂不是注定了我们一生都和自己预想的不同?

我们努力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奋斗的意义何在?回顾过去,我时常感到心惊。我深知大学教给我们的不应只是生存的技能,也时时提醒自己生活不能只是为虚荣和欲望所累,我时常在想可不可以去突破一些常规的界限,过一种不一样的人生。然而却始终跳不出这个圈子,依然随着大流起起伏伏,与绝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以使自己获得安全感。

也许功利性学习也有它的作用,但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永远无法帮助一个人突破自身思维的束缚,看到另一番更为广阔的天地。如何消除内心的浮躁,跳出功利性学习的怪圈,期待您给我一些好的建议,谢谢。

此致

敬礼

郭晗、西北大学

背景资料

男,生于1987年。本科就读西北大学经济学专业,后被保送至本校西方经济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性格关键词:谦和、豁达、从容

◆职业关键词:咨询业、金融业、公共事业

◆人生态度关键词:达观向上、尽己所能、勇于追求

◆困惑关键词:功利性学习

郭晗同学:

你好!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我想借此机会与广大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些我对于学习的看法。

我认为学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功利性的学习,比如学习一些技术,学习一门手艺,这些可以是将来谋生的手段;另外一类就是非功利性的学习,比如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思索,这种学习是为了提高修养,增长智慧,学的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人生价值定位。

在我们的人生中,这两种学习缺一不可。功利性的学习帮助我们谋生,在社会上立足,而非功利性的学习则决定我们的人生方向、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单纯功利性的学习,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它来获得一份工作,但在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我们必然会向往心灵的富足以及思想的提升。而为了要在社会上生存,我们也不可能单纯地讲求人生价值、思想境界,必然要掌握一门谋生的手段,因此,功利性的学习也是必要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非功利性的学习重在思想的提升,价值的定位,这些又能进一步帮助把我们的事业做大。而如果人生价值定位不准,我们的事业也很难做大。因此,非功利性的学习也可以达成一些功利性的目的。

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更多的是重视功利性的学习,讲究的是学的东西有没有实际用途,而忽略了对于人的心理、情感、价值等方面的培养。因此,现在很多年轻人在人生方向与精神状态方面都有所欠缺,比如在面对挫折、失败时的心理状态、坚忍程度,以及对未来的执著程度,这些与我们那一代人相比差了很多,另外在价值、道德体系方面也有欠缺—缺少了一种精神气质。

非功利性学习带来的东西是无形的,但影响却是深远的。我们应该常常问问自己,面对未来,我们需要的是什么?面对人生的后50年、60年甚至100年我们该怎么走?

有两样东西,只要拥有它们,我们就能成就自己的人生。第一样叫做理想,我从小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希望穿越地平线走向远方,我把它叫做“穿越地平线的渴望”。也正是因为这种发自内心的渴望,使我能有勇气连续三年参加高考。第二样东西叫良心,什么叫良心呢?就是要做好事,要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的事情,要有乐于和别人分享的姿态,要有愿意为别人服务的精神,良心会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而且影响未来。而这些都是要通过一些非功利性的学习才能实现的东西。

因此,我们在大学期间读书学习的时候,重要的是要把功利性学习和非功利性学习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三种精神特质。一是培养一种心情,一种快乐健康的心情,包括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等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二是培养一种勇气,一种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勇敢面对,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的勇气;三是要培养热爱读书的习惯。读书多,就意味着眼界更加开阔,更加会思考问题,更具有创新精神。

大学期间,我读了差不多有八百多本书,其中很多不是我们专业的书,而是像《西方美学史》、《西方哲学史》那样提高思想认识的书,后来这些书成了我最大的精神财富。这些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认识了很多朋友,这些都对我以后做成新东方大有益。

在新东方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这底蕴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你在专业领域里的技术水平,另外一个就是对于人生的大智慧,这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变成你未来开创事业时无穷无尽的源泉和工具。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112007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母婴育儿小说 《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

作者:蓝狮子
现有字数:11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12月21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112007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