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与鞭策‖2016首都师范大学丝路考古研学再获奖

 

鼓励与鞭策‖首都师范大学丝路考古研学2016再获奖...





西行两载,再获殊荣

2015年度,首都师范大学“从考古资源到文化遗产”丝路考古研学(第一季)团队在一路西行、研究性学习与实践过程中获得市级、校级诸多奖项,受到了校内外诸多好评。2016年,由学校教务处和团委指导,历史学院和公众考古学中心精心策划,首都师范大学青年考古人学社具体组织开展的2016年度“从考古资源到文化遗产——丝路考古研学”(第二季)考察活动再获殊荣,受到北京市和学校的多个奖项表彰。

在考察伊始,团队就被学校列为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同时代表学校入选2016年度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百强团队。在近日公布的2016年度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表彰奖励中,研学团队及几位师生均获表彰。



优秀成果:考察总结报告(闫铭同学执笔)



优秀团队:青年考古人学社





先进工作者:陈宥成老师(领队)



优秀个人:秦昱同学

直面实际,深入调研

本年度考察团师生共16人,历时10天,前后行程两千余公里,深入考察各处古代遗址、博物馆、大学实验室,对接当地组织主题交流研讨会,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出发,怀揣思考前行。先后开展两次“考古资源—文化遗产与经济民生发展”主题研讨,与熟悉当地具体实际的政府工作人员深入探讨考古资源保护与文化遗产开发,直面文化遗产地实际状况,聚焦社会发展与考古资源保护的诸多矛盾。







深入戈壁、沙漠、考古遗址发掘区,现场实地考察考古资源与文化遗产保存现状、周边环境,对遗址状况进行拍摄取样。围绕诸如水洞沟遗址/风景区的开发与保护模式进行集中讨论研究,结合学术目的,探讨大遗址保护问题。谈及大遗址必言运用国家资源建设遗址公园,流水线式的设计公司方案是否真的适合各具特点的文化遗产?问题意识高悬于每位考察团成员的心中,行万里路,看千家景,观万家灯火。发扬游学精神精髓,践行考古人的现代使命。



融思于行,追求学术

区别与各类游玩式体验型考察,我们秉承着“敬畏学术”的理念,将各个研究课题分派到由各位考察团成员组成的小组中。2016年的丝路研学考察文集第二辑中,同学们围绕考古遗址及文化遗产保护,有更多的思考,问题意识的凸显,一篇篇尚显稚嫩的学术性文章展现出了考察团成员们的思想转变。所谓学问,在学习中发问;所谓思考,在思想内考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考古从来都不是一项沙发+学究的纸上学问,而是将思考与热爱融入踏在祖国山河大地的每一个脚印,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追求。





同学们自己编撰的考察文集

运用新媒体平台,践行公众考古理念

考察团将每一天的考察行纪与随行感悟实时发布在“首师考古”微信公众平台上,并与目光汇聚于此的关注者保持互动。同时,多家媒体也对此次考察进行了追踪报道。

一路西行,在考察团随队教师的讲解中,不仅我们在学习,还有许许多多的考古爱好者、文化遗产兴趣者积极的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之中。欣喜之余,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公众考古推广势在必行。



中国考古网对研学活动的报道



公众号“首师大考古”的系列报道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保护中心2016年秋季简报对活动的报道

在2016年度首都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汇报会上,我们为大家呈现的不是流水账式的考察日记,不是无痛呻吟式空喊口号,我们把我们的思考融入其中,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汇报会不再是一场汇报,更多的成为了一次宣讲、一次推广。打动各个领域各个学科,让考古的魅力绽放在更多的人的心中。这不仅得到了来自广大师生的肯定,也得到了与会领导团中央志工部副部长王明学、团市委大学部部长张秀峰等鼓励与赞扬。

考古学属于广阔的田野,根植过去,更连接当今。考察团成员们记录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满溢的是面对一景一物的触动;这些颠簸途中的所思所想,随着时间的积淀、学术的积累,最终迸发出来的便是“从考古资源到文化遗产——丝绸之路考古研学”考察活动的终极内核。



青年服务国家,首师考古砥砺前行;

丝路考古研学,期待我们更远的征程!


    关注 首师大考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