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住在“坑”里的四合院,你见过吗?

 

摘要对于北京的四合院,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如果说不知道那可能就要被逐出中国了~但是,你或许不知道的是在...







摘要

对于北京的四合院,
想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
如果你说不知道
那可能就要被逐出中国了~
但是,你或许不知道的是
在黄土高原和陕西这带地区
也存在着同样的四合院
更奇特的是
它是处于地平以下的四合院~
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这种地下的四合院被称作地坑院或天井院
是古代人们穴居生存方式的遗留
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了
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目前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北京四合院最大的区别是
地坑院造价便宜并且简单
只需要人力和土胚
在地平以下挖坑
并且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
便可形成地下四合院
地坑院是根据人们的生活状况应运而生的,
过去的年代,
人们的生活状况很差,
根本没有钱去建造房屋,
那时候人少地多,
很多土地长期荒芜,
在荒地上凭力气挖个坑院居住,
虽然费力大,耗时长,
但却几乎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工程材料,
更不需要花什么钱。
地坑院由于结构合理,
所以它经久耐用,
一座地坑院可居住一百年左右,
多的可居住一百五十多年,
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已住过六代人以上。
那么一个巨大的”坑“
又怎么上去呢
那便是在窑院一角挖出一条斜道
通过斜坡道出入










建筑特色:

地坑窑院是建筑史上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它是利用自然地形下沉式地挖掘,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地面上几乎看不到形迹,这与普遍通用的上竖式材料垒砌,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这种一反常规的构造方式,是地坑院最大的价值所在和魅力体现。

地坑院是在黄土层中挖出的居住空间。这种建筑形式从现代绿色生态建筑的角度来看是属于“原生态建筑”,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来看,它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的典型范例。由于它没有明显的建筑外观体量,可以认为大自然的山山峁峁就是它的体量,原生的自然生态环境风貌就是它的形象。地坑窑院的构思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进到窑洞,形成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处于地面,人的视野十分开阔,步入坡道视野受到约束,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地坑院深入土地之中,融合在自然之内,长天大地一色,院里花开满院,蜂飞蝶舞,院上“车马多从屋顶过”,呈现出一派田园之美、自然之美。

---引自百度百科
居住舒适惬意:

地坑院是大地的一部分,随大地脉搏而跃动,防震效果极佳。实践中,人们对天井院不断完善改造,使之合理化,这种地坑院窑为圆拱形,坚固耐压,院洞深,冬暖夏凉,挡风隔音,安全可靠,冬季窑内温度不会低于摄氏l0度左右,夏天也在20度左右,既使中午也要盖上被子休息,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最适宜人居住。

---引自百度百科
建造科学合理:

在近20年内,许多专家纷纷到三门峡考察地坑院,认为地坑院作为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虽然没有建筑师,但这种建筑非常的科学。例如,为了防止下雨时,水灌入窑洞,在地坑院中间挖有供存渗雨水之用的渗井;为了防止地坑院四周的积水流入院内,四周都砌有拦马墙和青瓦房檐,拦马墙的另一个作用是防止有儿童掉入地坑院内;为了防止雨水渗漏,窑顶还要在雨天后碾压平整,同时村民们还可当作打谷晒粮的“场”,一举两得;“通灶炕”的设计,冬季烧火做饭、饭熟炕热,一事两用;存放粮食的窑洞开有与地面相通的“马眼”,收获季节可将晒干的粮食直接从马眼流入屋内放置的粮囤中,方便省事等等。

---引自百度百科




那些代表历史和人民智慧的地坑院越来越少
保存状况也不容乐观
这种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正加速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不知道再过一些年
我们是否还记得曾经的地坑院?


来源:微设计


    关注 余杭住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