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时代的经典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 本文首发于24楼影院(movie24luo)。
距离2003年4月1日,一晃已经过去快13年了。
而今年,又恰好是哥哥张国荣的60周年诞辰。
大陆院线选择首映他的电影《缘份》(1984年),里面有着张国荣、梅艳芳、张曼玉最青春年少的身影,光是看他们当年胶原蛋白满满的脸,都激动万分〜
但其实电影原本预定的男主并不是张国荣,他在拍摄这部电影之前,虽然音乐上有所成就,演艺事业却处于低迷期,甚至一度被认为是“票房毒药”。
那个时候哥哥还不红,被认为是票房毒药,预定男主角片酬是哥哥的四倍。我们很够胆的,推着一面白色写字大版,写上两个人的名字,在厂里四处找人投票,问他们这电影的女主角是张曼玉,男主角是两位中的谁较好呢?我们很幸运,哥哥得到的票数是那位明星的二十倍。——陈嘉上(导演)
更幸运的是,电影上映后,口碑和票房双丰收。张国荣也彻底甩了“票房毒药”的帽子,他在电影里初入职场的那种干净纯真之感,对1980年代的香港来说,是那么浪漫又清新,连张曼玉后来回忆时都还在赞叹,“这是我有生以来见过最漂亮的一张面孔。”
而今,再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虽然这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确实是他影坛之路的新起点,导演同行们开始关注他的演艺潜能。
对于一个1978年就入行拍电影,1984年才获得初步肯定的人来说,
6年的时间似乎有些漫长,却又何其幸运。
就像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写的:“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
后来,梅艳芳准备接演李碧华的小说《胭脂扣》(1989年),正是因为在《缘份》里的首次结缘,她提议由张国荣来演男主“十二少”。
但当时张国荣已经离开老东家,和梅艳芳不在同一个公司,从商业角度来说,两人很难再合作。
梅艳芳于是提出她会为张国荣所在公司拍一部电影,换取张国荣的这次出演,这就是风传一时的“交换人质”事件。
《胭脂扣》被认为是张国荣演艺事业站上第二阶段,他让大家看到了与以往男性形象不太相同的阴柔美。
导演关锦鹏在回忆拍《胭脂扣》时说:“张国荣知道在这个电影中,他是为梅艳芳挎刀的,但他依然很用心地去演。”(梅艳芳的角色是电影的中心轴)
《胭脂扣》要唱一段粤剧,他就特意跑去向雏凤呜剧团台柱龙剑笙请教唱腔和造手。
又不断对着镜子练习眉目流转的富家公子的仪态。
《霸王别姬》里程蝶衣颠倒众生的模样,在这部电影里有了雏形。
大概,对于一个真诚热爱表演的人来说,塑造角色本身的乐趣要远远高于世俗化的排位。
这不仅是生活的态度,更是潜心修炼的定力。
而张曼玉也慢慢褪去了《缘份》中的婴儿肥,与张国荣在王家卫的《阿飞正传》(1990年)中再相遇。
最开始,王家卫只打算请张国荣来客串个小角色,但是张国荣的表演太令人惊喜,于是戏份被越写越长,最后竟取代刘德华,成了主角。
这场对着镜子独舞的片段被视为经典〜
王家卫是出了名的慢工出细活,张国荣和张曼玉也在他的调教下,把电影里的每一秒钟都当一场戏来对待。
他们不断尝试新表演形式,一个简单的头贴着头的特写,NG了47次,直到“忘记摄影机,磨到你好像日常生活一样……这个世界只剩彼此。”
《阿飞正传》为张国荣收获了人生第一个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有人说:
《阿飞正传》是张国荣第一次真正发现自己,并自觉地以一位艺术家的标准来参照自己的一座里程碑。
在这之后,他和王家卫继续合作了《东邪西毒》《春光乍泄》;和吴宇森合作了《纵横四海》;和陈凯歌合作了巅峰之作《霸王别姬》(1993年)……
从1984年初露才华到1993年走上演艺顶峰,时间又滴滴答答过去了9年。
时代的经典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迷途;有沮丧;有所谓“成功捷径”抑或“名利双收”的诱惑;更有来自世俗热热闹闹的吸引;
可通往经典之路从来都是孤独又纯粹的,
唯有那个在喧嚣中保持清晰的底色,真正挨得住时光的沉淀与发酵的,
才有日后的满庭芬芳。
戏如此,人如此,酒亦如此。
“青岛啤酒经典1903”,精心慢酿,从原料筛选到工艺酿造的每一个环节都细心打磨,反复甄选,终成佳品。
点击阅读原文领《缘份》电影票,一起与经典重温又重逢。
关注 24楼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