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雕塑丨城市记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宝藏”宝藏,一个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的文化艺术门户网站...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宝藏”

宝藏,一个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的文化艺术门户网站
有一种经典叫时光,有一种美好叫记忆。武林广场的八少女雕塑即将重新在公众面前亮相,相册里停留的旧时光被大家再次翻起回味。


· 武林广场 新八少女雕塑
▼  中国人”到此一游“的拍照模式好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被固定下来。风景区内、广场上的标志性雕塑,见证了多少人的青葱岁月。
游泳世界冠军孙杨


▼  城市雕塑这个概念由刘开渠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随着改革开放,杭州的城市雕塑逐渐脱离单一的纪念性主题,开始出现各种新的尝试和探索,一批全新的城市雕塑应运而生。 因为时代的因素,八十年代创作的雕塑被饱含情感的缚立在我们的记忆中。

▼  从1978年开始,杭州城市雕塑进入复苏阶段,一方面是对20世纪60年代损毁的雕塑进行修复,一方面逐步融入城市景观与城市的建设。如《秋瑾》雕像,1980年汉白玉《秋瑾》雕像在西泠桥南的秋瑾墓地竖立,雕塑高2.7米,造型上采用团块团块处理手法,静穆而庄重。再如《鲁迅》铜像,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鲁迅》铜像在湖滨一公园建立,后雕塑移至孤山。
        


           西泠桥南  《秋瑾》雕像
             
           

孤山公园  《鲁迅》铜像
杭州优美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城市雕塑在题材上的突破首先开始于风景区雕塑上。

▼龙井茶,虎跑水,虎跑泉在唐代就被陆羽誉为天下第二泉。《梦虎》雕塑在1981年建造于虎跑公园,雕塑由一人二虎组成,寰中禅师卧于山石,二虎沿石而下,演绎了虎跑泉的传说故事。


虎跑公园  《梦虎》雕塑
▼ 《鹿群》雕塑在1985年建造于玉泉山水园,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显现了一种宁静,悠闲的气息。


玉泉山水园  《鹿群》雕塑
▼  这个时期的初始阶段,雕塑出现了新的样式,如1983年建立于天长小学的《飞向明天》校园雕塑;1984年建立于武林广场的音乐喷泉大型广场公共雕塑;1985年翠苑新村的《母子情》社区雕塑以及建立在贴沙河畔青年公园的《青年一代》社区雕塑;1985年建立于浙江大学图书馆前的《竺可桢》人物纪念铜像;1985年建立于清泰立交桥两端的《文物之邦》,《丝绸之城》,《鱼米之乡》,《香茗之都》等四组建筑装饰雕塑。这些新的雕塑样式以写实作为基础,适当的进行抽象变形,富有装饰性,贴近民众精神生活。


浙江大学图书馆  《竺可桢》铜像
                  
                       

清泰立交桥  组雕
同时,园林与雕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譬如满觉陇公园的《羲和驾日》组雕和杭州花圃的《十二花神》塑像,便是广场式雕塑和园林布局结合的尝试,反映出园林雕塑从点缀性的小品雕塑样式向以雕塑为中心的园林广场雕塑样式演变的特征。万松书院内的一组我国历史中的书院名人雕塑群,则把园林景观和历史文化内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满觉陇公园  《羲和驾日》组雕            
                   
  杭州花圃 《十二花神》塑像之一
1987年,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塑造的杭州市革命烈士陵园雕塑,标志着城市雕塑创作中单一写实雕塑手法的终结,充分反映出85美术思潮后,城市雕塑进行的艺术探索。
 万松岭杭州市革命烈士陵园雕塑


▼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重装升级版的八少女雕塑带着来自八十年代的气息和记忆,重新来到我们的身旁。即使时过境迁,即使物是人非,但雕塑一直就在那里。
--最底部有评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 免责声明 ·

制作/马静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


    关注 宝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