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随笔|烦恼杀手】

 

我们对他人常抱有一份戒备之心,其实最需要提防的倒是自己的烦恼。烦恼一旦出现,我们的内心就会失去安宁,丧失对于...





我们对他人常抱有一份戒备之心,其实最需要提防的倒是自己的烦恼。烦恼一旦出现,我们的内心就会失去安宁,丧失对于人、事、物真实状态的正确认识,被种种幻觉所迷惑,丧失理性与智慧。

文|学诚法师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但精神上却很难说越来越愉悦。虽然购物、上网、旅游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便利会给人们带来一些惬意,然而我们会发现,短暂的快乐之后,自己的烦躁与焦虑依旧存在,甚至越来越多,郁闷、迷茫和苦闷的心境犹如乌云,会不时笼罩心头。

我们内心的不快乐是很微妙的。有的时候,我们虽然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却闷闷不乐,暗暗抱怨没有得到提升,耿耿于怀工资没有别人涨得多;有的时候,身边的同事得到赞美和赏识,我们的内心会酸酸的,黯然神伤;有的时候,夜深人静,我们本可以安然入梦,却为了人际关系、利益分配等彻夜难眠,患得患失;还有的时候,我们会因遇到种种境况而勃然大怒,大发雷霆。我们的内心,就像波涛翻滚的大海起伏不定。

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内心的安宁与祥和?是买房购车的压力?是老板的不公?还是同事之间的矛盾?我们拼命工作,但即便有车有房,即便跳槽换了公司、换了老板,我们内心中的苦恼并不能得到解决。究其根本,我们的痛苦不是源于外在的人、事、物,外在的只是一个缘,根本上是来自内心的烦恼。

人为何不开开心心的,而是自寻烦恼呢?这是因为我们内心里充斥着一个沉重的、庞大的“我”,一个膨胀得像个快要爆炸的气球似的“我”。从小到大,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内心感受到的都是这个“我”——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我的喜好,我的自尊,我的利益。有了“我”,也就有了“他”,在我们的观念中就会形成种种与他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并非真实存在,只是自己的一种感受,因而是虚妄的。由于我们常常本能地以“我”为中心看待周围的一切,这就造成很多想法是片面和错误的。

其实,这个“我”,说穿了,也不过是一个因缘和合的产物。就像是一幅画,画上四肢和脸,加上喜欢的衣服,再加上一些附属物,比如亲人、地位、房子、财产、喜好的东西等,于是就成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我”,成了我们每个人都认为实实在在的“我”。这个“我”是变化无常的,会从年轻变得衰老,身边的一切人、事、每时每刻也都在变化之中。而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当我们化作一把泥土,重新回归大自然怀抱的那一刻。所以,为了这个满足、美化这个虚妄的“我”而拼死拼活、生闷气,实在是划不来。

我们对他人常抱有一份戒备之心,其实最需要提防的倒是自己的烦恼。烦恼一旦出现,我们的内心就会失去安宁,丧失对于人、事、物真实状态的正确认识,被种种幻觉所迷惑,丧失理性与智慧。 

减轻烦恼,享有快乐,就要从去除烦恼产生的因入手。对于我们内心牢牢抓住不放的这个“我”,可以尝试着放下一点点。比如,我们习惯了只在意自己,现在可以多用一些心思去体会他人的处境和心情,多去关心他人。关心他人的时候,自己那颗紧绷而僵硬的心会变得轻松而柔软;关心他人的时候,我们就在超越对立,扩大心量,就在放下对自我的执著。放下得自在,放下得轻安。

疗治自己的烦恼心病,最好的医方在于利他。以真诚的爱心,去关心别人,利益别人,我们的心会打开,会复苏,能够拥有生命中美好的一切。

原载于《生命时报》“感悟人生”专栏

2014年6月10日


寺 院 宗 旨
以见性为宗,以戒律为基,以净土为归。
 
修 学 宗 旨
建立和合僧团,严持出家戒愿。
学法入佛知见,专精老实不变。

见性安住不乱,妙用慧照现前。
僧宝人天典范,行为定要端严。

慈悲智慧利生,不可恋慕世缘。
修行清净无染,名闻财色不沾。

听经念佛为本,远离盲修杂练。
为众做佛向导,共圆菩提大道。

得道就在当下,不可心外求玄。
无住即是本圆,无念即见佛面。

离相是真出家,心净极乐便达。
五经一论为依,信愿持名为行。

念佛成佛简单,还靠信愿做伴。
借鉴祖师经验,此生成佛圆满。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大悲古寺官方网站:http://www.dabeigusi.com/

大悲古寺客堂电话:0412—3352135

大悲古寺官方新浪微博:大悲古寺官博



    关注 大悲古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