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绘本 . [4], 人生智慧》

《中国文化绘本 . [4], 人生智慧》 《中国文化绘本 . [4], 人生智慧》

  • 书名:《中国文化绘本 . [4], 人生智慧》
  • 分类:文化史
  • 作者:原著叶朗, 朱良志
  • 出版年:2010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评论图书请先登录注册

你也许想看: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主编曹丽萍..2010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目标构想、实施基础与对策研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目标构想、实施基础与对策研究》

赵江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

中国文化通史 . [2], 秦汉卷

《中国文化通史 . [2], 秦汉卷》

总主编郑师渠..2009

“《中国文化通史:秦汉卷》讲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与创遣。中国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样法,同时也蕴...”

颂·雅·风 : 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

《颂·雅·风 : 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

徐迅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本书选取数十种中国文字典籍,带领读者通过汉字的因果流转,来追溯中国文化精神的本源。作者一举囊括《诗》、《书》、《礼》、《...”

中国历史与文化 : 插图本

《中国历史与文化 : 插图本》

朱英, 魏文享主编..2010

“《中国历史与文化(插图本)》主要内容简介:在古代的绝大多数时期,中国都居于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中心。不仅农耕经济水平世界一...”

中国文化十八讲

《中国文化十八讲》

吕思勉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这是一本由史学大家吕思勉写就的中国文化史。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本...”

中华文化十二讲

《中华文化十二讲》

钱穆..2012

“”

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

钱穆.九州出版社.2012

“《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文化精神(新校本)》汇集了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的讲演词。先生自言,凡其所讲,无不自对国家民族之一...”

穿越中国与希腊文化

《穿越中国与希腊文化》

(希)伊安尼斯(Ioannis Stathoyiannis)编著..2007

“穿越中国与希腊文化(中英文对照),ISBN:9787540667467,作者:(希)伊安尼斯 编著,周运畴 译”

华夏春秋志

《华夏春秋志》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华夏春秋志》中冯时:古代的天人关系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李炳海:图腾是旗帜,是氏族的象征,是力量的象征;钱绍武...”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

Lin, Yutang..2009

“”

文化与中国转型

《文化与中国转型》

袁伟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1-1

“《文化与中国转型》内容简介: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三纲五常是不是该全部丢掉?读经热、国学热...”

吕思勉讲中国文化史

《吕思勉讲中国文化史》

吕思勉著..2014

“”

存在与感知 : 日本动漫在中国的跨文化影响

《存在与感知 : 日本动漫在中国的跨文化影响》

吴新兰著..2012

“《存在与感知:日本动漫在中国的跨文化影响》内容简介: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何认识日本动漫文化...”

中国文明简史

《中国文明简史》

何平.四川文艺.2011-1-1

“从浩繁卷帙的长卷中 追索文明的发展 聆听历史的足音 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丰富与苍凉”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梁漱溟作品集全新整理 权威文本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我不是“为学问而学问”的。我是感受中国问题之...”

中国文化绘本 . [3], 创造精神

《中国文化绘本 . [3], 创造精神》

原著叶朗, 朱良志..2010

“《中国文化绘本:创造精神》是一套用漫画的方式介绍中国文化的读物。我们希望,读者从《中国文化绘本:创造精神》中可以感受到活...”

黄河史话

《黄河史话》

辛德勇著..2011

“”

还他一个“不过如此” : 谈国故与文明

《还他一个“不过如此” : 谈国故与文明》

胡适著.新世界出版社.2013

“《还他一个"不过如此":谈国故与文明》讲述胡适先生的国故与文明情节,收录了整理国故与打鬼、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文...”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许倬云著.新星出版社.2006

“这本小书包含了两个部分:五篇对于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观察,是1987年6月下旬在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的讲演。另有四篇是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