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物件》

《歌物件》 《歌物件》

  • 书名:《歌物件》
  • 分类:台湾
  • 作者:馬世芳
  • 出版社:新經典圖文傳播
  • 出版年:2014-5
  • 售价:NT$270
  • 装订:平装
  • 页码:256

《歌物件》 内容介绍:

林夕、詹宏志、詹偉雄一致推薦 聶永真設計 × 限量特殊車縫裝幀 × 10.5X15cm迷你收藏開本 17樣物件、30幀照片 馬世芳以物件收藏音樂,重現它們的秘密與盛世傳奇 兩岸三地資深樂評家馬世芳睽違四年之作 挑戰全新音樂類型書寫 示範流行搖滾樂盛世的樂迷態度 把「聽歌」從一樁殺時間的消遣,變成一件自我啟蒙的任務,馬世芳是華人世界第一人。──詹偉雄 《歌物件》分為兩輯:輯一「經典物件」中暢談十四件縱橫音樂史上的音樂物件。從保羅麥卡尼「曲目單」、巴布迪倫的「口琴架」、平克弗洛伊的「飛豬」、HMV標誌上的「名犬」、LP唱片上的「蜘蛛」……這些「歌物件」守著它們的秘密,全在作者馬世芳筆下逐一解謎;輯二「私藏物件」,則娓娓道出馬世芳自己學樂器與未竟的玩團夢中,懷念彷彿漫長得看不到盡頭的青春期,直到那一刻才真正結束……。 作者馬世芳透露,每一則物件透過傳奇的烘托,成就不可思議的故事畫面,甚至化身「聖物」。《歌物件》要寫的,其實是那些「聖徒」的故事。全書融入真情至性的文采、豐富的樂史知識,說著一段又一段彷彿身歷音樂現場的「魔術時刻」,讓我們像是瞬間被擲入平行宇宙的另一個空間裡,見證音樂盛世發展的過程。 裝幀說明: 本書邀請國際金獎設計師聶永真設計,聶永真發想自六○年代期許世界和平、啟蒙無數音樂人與樂迷的「和平記號」,正是作者馬世芳在全書中第一個分享的「歌物件」。聶永真將和平記號車縫在厚磅書衣紙上,壓縫跨過書名、作者名。因為一本一本車縫加工流程費工耗時,此版本限量發行,成為樂迷們忍不住蒐藏的「歌物件」。 馬世芳 一九七一年生於台北。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大學時代開始在電台引介經典搖滾樂。曾與社團同學合編《1975-1993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編纂《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二十年紀念冊》。與友人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合譯《藍儂回憶》,統籌編輯《1975-2005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目前在News98主持「音樂五四三」節目。 代序:少年藍儂的臥房 這題目很難回答,但若硬要我選一首最喜歡的披頭(Beatles)的歌,很可能是一九六六年的〈永遠的草莓園〉(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打從十五歲初識披頭,這首歌我應該聽了不只一千遍,它的每一句吐納、每一粒音符、每一道聲效,都跟自己的掌紋一樣熟悉。然而有一句歌詞,始終搞不大明白: Nothing is real, and nothing to get hung about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高中時在校刊寫披頭分析文章,遇到這一句便卡住了。查字典,hang about似乎可以和hang around互通,那就姑且理解成「那裡沒有什麼值得流連」吧。但明明整首歌都是以利物浦「草莓園」(Strawberry Field)作為精神原鄉的象徵啊,這麼解釋總覺得怪怪的。 直到那天在「草莓園」門口,聽一位帶團導遊的計程車運將解說,我纔知道那句歌詞的意思就像字面上說的:「犯不上吊死的罪」──約翰藍儂(John Lennon)小時候常常跟玩伴爬牆跑到「草莓園」的庭院去玩,屢被撫養他的姨媽咪咪(Mimi)責罵。小藍儂則回嘴道:「唉唷咪咪,他們不會因為這樣就把你吊死的啦!」 那天早上,當我走到「草莓園」著名的紅漆花式鑄鐵門前,那兒並沒有別的遊客。我在照片上看過那扇門無數次,在腦中想像過無數次親訪此地的場景,但我終究是來晚了──二○一一年五月,「草莓園」拆下了那對百年歷史的鑄鐵大門,換上全新的複製品。管理者說:「鐵門老舊不堪,壽數已盡。」然而許多人懷疑他們真正的意圖是要賣掉那兩扇門。此舉惹來利物浦市民和全球披頭迷的怒火,就算要夷平倫敦塔、改建成觀光飯店,也未必能引起更大的抗議聲浪。不過,新門終究取代了老門。至少到現在為止,老門還妥妥地躺在倉庫裡,並沒有被賣掉。或許哪天它會供在某個博物館──最合適的去處莫過於利物浦觀光勝地「披頭故事館」(The Beatles Story),反正館裡本來就有一景是「草莓園」大門複製品,不如就讓它留在藍儂的故鄉吧。 我必須說,新門做得很不錯,再過幾年雨淋日曬,味道應該會更對。纔短短一年,鐵門已經佈滿世界各地歌迷的塗鴉,和牆上層層疊疊的塗鴉連成一氣。我站著看了很久,然後伸出手,輕撫古老門柱上紅底白字的STRAWBERRY FIELD字樣。這一天我等了二十五年。 「草莓園」在利物浦市郊的伍爾頓,十九世紀曾是種草莓的農場(鑄鐵門頂緣的裝飾,正是一顆顆的草莓),一九三四年慈善機構救世軍(Salvation Army)買下這塊地,蓋起了育幼院。藍儂少年時代的家,就在「草莓園」隔鄰的街區,每逢節日,救世軍樂隊的演奏聲傳過來,小藍儂就會興奮地跳上蹦下,要姨媽趕緊帶他去看熱鬧。 一九六六年,披頭狂潮早已橫掃全球,然而夢想成真的代價,是連續幾年精神和體力的徹底透支。藍儂對一切失控與瘋狂感到幻滅,面對可厭的現實、擱淺的婚姻,他一頭栽進大麻和迷幻藥的世界,寫下了〈永遠的草莓園〉:那童年玩耍的庭園,在意識流的告白中化為夢境深處的原鄉。歌裡提到的那棵樹,則象徵藍儂成長過程的矛盾和糾結: No one I think is in my tree I mean it must be high or low 藍儂多年後解釋這首歌:「我一輩子都跟別人不一樣......我太害羞、沒自信。我想說的是:似乎沒有人跟我一樣屌,所以我要嘛是個瘋子,要嘛就是天才。」 那棵樹,據考證,最可能的靈感來自藍儂兒時故居後院的一棵榆樹。藍儂的姨丈替他蓋了一間樹屋,小藍儂常常躲在枝繁葉茂的樹上消磨光陰,畫畫、寫詩,從樹上一眼就能望盡「草莓園」的庭院。那株榆樹在七○年代末罹病枯死,僅存的一叢枝葉,如今陳列在「披頭故事館」供人瞻仰。 「草莓園」育幼院二○○五年正式關閉。鑄鐵大門深鎖,通往庭園的道路蔓草蕪生。作為利物浦最著名的景點,它其實一眼也就看完了。我在那兒待了半小時,專營「披頭觀光半日遊」的計程車、廂型車前前後後載來五批遊客,他們下車,聽司機兼導遊比劃講解,拍照留念,然後上車趕赴下一站,總共停留不過五分鐘。我不禁慶幸自己選擇「單人自助徒步行程」,每一站愛留多久就留多久。 離開「草莓園」,彎回曼洛夫大道,五分鐘腳程,便是藍儂少年時代的故居。你會先路經一道斑馬線,那裡曾是悲劇的場景:一九五八年七月十五日,藍儂的母親茱莉亞在過馬路時被車撞死,當時藍儂十七歲。他後來說:我失去母親兩次,第一次是她放棄撫養我,第二次是她的死──藍儂的父母很早就分開了,大戰正酣,母親無力照顧藍儂,只好把他交給姐姐撫養。母親的死是藍儂一生的痛,他在一九七○年那首〈媽媽〉(Mother)曾經痛切呼喊: 媽媽,你擁有過我,我卻不曾擁有你 我想要你,你卻不想要我 於是我只能跟你說: 再見,再見...... 藍儂從他二樓臥房的窗戶,便能望見母親倒臥血泊的傷心地。曼洛夫大道二五一號,那是他從五歲住到二十三歲的家。我在那幢房子外面駐足,冷雨淅淅落下。院門深鎖,閒人免進,只有透過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預約導覽,纔能進去參觀──二○○二年,老房子差點兒被拆,藍儂遺孀小野洋子出面以十五萬英鎊買下產權,復原藍儂少年時代的裝潢細節,再把房子捐贈給國民信託,以保永續管理。 一輛觀光計程車載著一對貌似南歐血統的母子來訪,司機用簡單的英語配合誇張的手勢說故事:前些年有一天,一個人來敲門,主人打開大門,那人直直走上二樓,踏進藍儂睡過的臥房,躺在那張床上,然後開始哭。你知道他是誰嗎?巴布迪倫(Bob Dylan)! 唉,那故事太誇張了。真實情形是這樣的:二○○九年五月迪倫在英國巡演,透過經紀人聯繫國民信託,希望能安排參加藍儂故居導覽。管理單位受寵若驚,他們從來沒接待過這麼大牌的巨星。他們讓迪倫參加下午梯次的導覽團,他細細翻看了紀念相冊,並在藍儂臥房流連良久。據說,那天從頭到尾沒有一個人認出身邊這個老頭就是迪倫。 我在門外張望二樓藍儂臥房的窗戶,浮想聯翩。冒著一陣一陣的冷雨,我跨越曼洛夫大道,穿過阿勒頓公園蜿蜒的小徑。這段二十分鐘的路程,是少年麥卡尼(Paul McCartney)和藍儂無數次並肩走過的路線。他們揹著吉他,哼著搖滾,討論一起寫的歌,從藍儂家散步到福斯林路二十號的麥卡尼家。咪咪姨媽對少年藍儂滿腦子搖滾樂非常不以為然,對他那個流里流氣的麥卡尼小朋友更是不假辭色,只准他從後門進屋。兩人若要練歌,多半還是得跑到麥卡尼家。 麥卡尼家外觀比藍儂故居樸素,是戰後興建的連棟式國民住宅,如今也由國民信託管理。我隔著院子看了一陣,便決定回飯店得去預約藍儂、麥卡尼故居的導覽行程。 第二天下午,我就站在了少年藍儂的臥房。 那是一車以英國老太太為主的觀光客,我是最年輕的團員,也是唯一的外國人。是啊,披頭狂潮顛峰時滿場尖叫的少女,現在都六、七十歲啦。我跟在他們後面慢慢走上二樓,耐心地等裡面的人看完出來,再輪到下一批進去。老太太們一個挨著一個,細細地看,輕輕地笑,間或發出小小的感嘆。我也跟了進去,端詳牆上的貓王和碧姬芭杜海報、單人床上的老搖滾雜誌、床頭擺的木吉他、臨窗的書桌......。那是藍儂躺在床上聽著收音機、做著明星夢、抱著吉他寫下第一批披頭歌曲的所在。那小小的房間,便是我們如今所知的搖滾史的起點。 忽然, 一切聲音淡了遠了──我抬頭,發現房間裡只剩下我一個人。 那是人生中只會遇見寥寥幾次的「魔術時刻」,像是瞬間被擲入平行宇宙的另一個空間。我一吋一吋掃視房間裡的一切,深深呼吸。那是他呼吸過的空氣,那是他熟悉的氣味,那鄉愁的氣味不會變的,我知道。我感覺那空氣通過我的鼻腔,進入我的肺,溶入我的血液。雲破天開,陽光從拼花玻璃窗斜斜灑進來,照得那張老書桌一片燦爛。我站在少年藍儂的臥房,踩在他踩過的地板,看著他看過的風景。 抬頭四顧,那牆壁深深浸滲著古遠而生猛的琴聲和歌聲。它們守著秘密,不發一語。

作者馬世芳介绍:

馬世芳 一九七一年生於台北。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大學時代開始在電台引介經典搖滾樂。曾與社團同學合編《1975-1993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編纂《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二十年紀念冊》。與友人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合譯《藍儂回憶》,統籌編輯《1975-2005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目前在News98主持「音樂五四三」節目。

《歌物件》 目录大纲:

代序:少年藍儂的臥房
輯一:經典物件
物件1:和平記號
物件2:名犬Nipper
物件3:飛豬紀事
物件4:隨身聽
物件5:口琴架
物件6:「蜘蛛」
物件7:靴子腿
物件8:曲目單
物件9:櫥窗小狗與搖滾獵犬
物件10:天火
物件11:再見,HMV
物件12:會唱歌的貝斯
物件13:唱片行在京都
物件14:漂亮音樂醜封面
輯二:私藏物件
物件15:玩團夢
物件16:學樂器
物件17:青少年的荒原
後記:最初的聲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评论图书请先登录注册

你也许想看:

單車失竊記

《單車失竊記》

吳明益.麥田.2015-6-30

“◆繼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Time Out Beijing》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複眼人》、博客來華文創作年度之最的《天...”

一朝醒来是歌星

《一朝醒来是歌星》

陈升.现代出版社.2005-01

“本书被陈升形容为“打翻一桶强力胶水”的书,是他首次将荧光幕后的自己呈现在编者面前的作品,在书中,你可以阅读古巴他对音乐,...”

洄澜

《洄澜》

齐邦媛 编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1

“本书为《巨流河》回响的纪念文集,由齐邦媛本人编著。 分为评论、访谈、来函三个部分,从千篇文字中精选近百篇。收录的文章包括...”

蝙蝠

《蝙蝠》

蔡智恒.万卷出版公司.2011-2

“《蝙蝠》是一部温情催泪的小说。文风温暖明媚,传达的情感真挚动人。《蝙蝠》由《蝙蝠》《米克》《求人之水》三个中篇小说构成。...”

寶島一村

《寶島一村》

賴聲川,王偉忠.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11-8-28

“一個回不去的年代,一股從「你家門」竄到「我家院」的感動。 一段從「離家」、「想家」到「這裡是我家」的生活印記, 交織成「...”

五月天的摇滚本事

《五月天的摇滚本事》

五月天.滚石国际音乐股份有限公司.2002.2

“”

讨山记

《讨山记》

阿宝.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08

“本书讲述一个女子与土地的深情故事。作者阿宝,在登山旅行中发现自己对大山有强烈的爱情,又酷爱户外生活、关心绿色农业与环保,...”

半岛铁盒

《半岛铁盒》

方文山 文字,周杰伦 影像.接力出版社.2002-4

“《半岛铁盒》收录周杰伦生活图片203幅,配以方文山的心灵解读。有周杰伦在东京街头、西门町PUB、中学校园等生活照片,以及...”

交换日记 1

《交换日记 1》

徐玫怡,张妙如.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

“《交换日记1》内容简介: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分隔两地,有自己的家庭,被多如繁星的琐事围困,不用担心,我们的友情不会逝去,因...”

好天气谁给题名

《好天气谁给题名》

仙枝.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7

“本书是仙枝的散文集,收录了在《三三集刊》上发表的51篇散文。 作者围绕日常生活的主题,写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人情世故。天真...”

梦游书

《梦游书》

简媜.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3

“《简媜作品:梦游书》是简媜创作过程中第八本散文集,收录其五年间百余长短作之精品三十九篇,记录当年台北郊区的生活情趣,捕捉...”

重構台灣

《重構台灣》

蕭阿勤.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12-20

“1980、1990年代台灣民族主義在文化界傳播發展的高峰 文化本土化或台灣化關鍵的二十年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蕭阿勤以《重...”

戏梦人生 - 侯孝贤电影分镜剧本

《戏梦人生 - 侯孝贤电影分镜剧本》

吳念眞,侯孝賢,朱天文,李天祿.麥田出版.1993

“透過國寶級布袋戲大師李天碌的早年生涯,《戲夢人生》重新省視了日據時代五十年間的台灣歷史,以及台灣人共同走過的痕跡。歲月悠...”

往事恍如昨

《往事恍如昨》

琦君.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这是一本回忆录,时间回溯到是琦君从台湾到美国已走过四年半的时光,客中的岁月,倍让琦君思念故友、亲人。有人说,缅怀往事是老...”

下一站,幸福

《下一站,幸福》

三立电视/监制,梁蕴如/著.台湾角川书店.2009.10.21

“你听过巴哈的G弦之歌吗? 那是在绝境之中诞生的心动旋律 就像,他们的相遇。 一个放任人生腐烂的男孩,任光晞。 抛弃自己的...”

殺手:風華絕代的正義

《殺手:風華絕代的正義》

九把刀.春天出版社.2005-9-30

“繼《殺手,登峰造極的畫》成功塑造四位風格獨具的殺手後,九把刀最新的《殺手,風華絕代的正義》延續九把刀最擅長如電影運境般的...”

短歌行

《短歌行》

锺文音.新星出版社.2013-5-10

“台湾百年物语三部曲《艳歌行》、《短歌行》、《伤歌行》,锺文音最具野心的恢弘巨作。 兵荒马乱中时局变了,物欲横流中时局又变...”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一, 自治的夢想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一, 自治的夢想》

陳翠蓮.衛城.2013-10

“一八九五 到 一九八六 這是一份臺灣的民主履歷 三個世代追尋的民主之花 從一八九五年成為日本殖民地到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

民歌40

《民歌40》

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 企劃製作,陶曉清 楊嘉 統籌主編.大塊.2015-5

“沒有歌的時代,是寂寞的。 只有噪音的時代,更寂寞。 要壓倒噪音,安慰寂寞,唯有歌。 ——余光中 1975年6月 6日,一...”

学设计,非去不可

《学设计,非去不可》

三采文化 编著.中信出版社.2010-7

“《学设计,非去不可》收录了王千睿、胡佑宗、周育如、施令红、甘泰来、高弘树、赖雨农、黄怡儒、林国基、林怡芬、史明辉、庞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