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狄传》

《项狄传》 《项狄传》

  • 书名:《项狄传》:绅士里查斯川·项狄之生平与见解
  • 分类:英国
  • 作者: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出版年:2006-4-1
  • 售价:32.60
  • 装订:精装
  • 页码:673

《项狄传》 内容介绍:

《项狄传》全名为《绅士特里斯舛·项狄的生平与见解》,是一部闻名世界的奇书。书中绝大部分是特里斯舛讲述别人,主要是他父亲和他叔叔的生平与见解,叙述的顺序则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完全打破了顺着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按部就班、一板一眼的传统程式。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该书出版后引起轰动。一百多年后,意识流小说兴起,有人认为是《项狄传》开了这类小说的先河。二十世纪后期《项狄传》成为研究者挖掘不尽的宝藏。

作者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介绍:

劳伦斯·斯特恩(Lawrence Sterne, 1713-1768)的《项狄传》(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打破传统小说叙述模式,写法奇特。小说各章长短不一,有的甚至是空白。书中充满长篇议论和插话,并出现乐谱、星号、省略号等。斯特恩对小说形式的实验引起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的注意,《项狄传》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最典型的小说”。评论家指出20世纪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可以追溯到这部奇异的小说。 ……菲尔丁和理查逊的传世经典《琼斯传》(1747)及《克拉丽莎》(1748)问世仅仅十多年,小说这种新文学样式就被劳伦斯-斯特恩(1713-1768)的《项狄传》(1760-1767)翻腾了个底朝天。《项狄传》前两卷刊出后,文雅社会人人争读,轰动一时。担任国教会牧师的斯特恩不由得大受鼓舞,一鼓作气把项狄故事写了下去,还趁热打铁以《约里克布道词》的名目将他本人的讲道作为副产品推出,几年后又出版了记述约里克旅行经验的《多情客游记》(1768)。围绕斯特恩作品生出了许多热热闹闹的议论,引人关注的话题之一是小说中的情感主义因素,另一个则是“无法无天“的叙述方式和独特不羁的艺术风格。斯特恩去世后不久,情感主义时髦迅速瓦解(谢旺注:国内有中译本《多情客游记》,这也是斯特恩唯一的中译本,这部小说未完成,是感伤主义的代表作品),其佻达戏谑的笔法在19世纪里也相对受到冷落。尽管如此,斯特恩在传统文学史中的地位从未动摇过,与理查逊、菲尔丁和斯摩莱特并称18世纪四大英国小说家。 在20世纪后半期,斯特恩和他的《项狄传》再次成为研究和评论的“热门”,而且被关注的焦点也一如既往。一方面随着文化研究升温,探讨18世纪情感主义运动的研究成果接踵出版,“斯特恩话题”应声增值。 Janet todd 的综述〈善感〉1986 J mullan 的〈情感与交往〉1988 S m conger 的〈转变中的善感观〉1990 Barker-benfield的〈善感的文化〉1992 C jones的〈激进的善感观念〉1993 A j van sant的〈18世纪善感观念与小说1993 以及m ellis的〈善感的政治〉1996等便是这类大张旗鼓地在书名中标出“情感”、“善感”字样的专著中的几例。这类研究力图系统梳理情感主义文化的来龙去脉,把它放到英国18世纪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对话中考察,并特别注重它与女性的关系。R markley讨论斯特恩作品中的多情表演的重要论文〈作为表演的善感〉1987则更注重情感主义和慈善姿态的意识形态功能,强调其矛盾性和局限性。J richetti在为路特立支书局的“历史中的英国小说”系列撰写的18世纪卷中对斯特恩的论述也侧重这一方面。 另一方面,〈项狄传〉的艺术形式问题依然是当今有关斯特恩的讨论中的一个聚焦之点。如果说以往这方面的考察大都做描述归纳特征、追述廓清源流的工作,那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研究则大都以当下时兴的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为圭皋,就连一些本质上仍采用传统治学方法的著述里也会出现“斯特恩:〈项狄传〉:解购的文本”这类貌似“后结构”的章节标题。“理论”派的阐释强调斯特恩小说对主流叙述模式乃至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读者反映学派”文论家w iser 的〈斯特恩:〈项狄传〉〉可以说是这类著作中的力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评论图书请先登录注册

你也许想看:

伦敦的书店

《伦敦的书店》

杨小洲.海豚出版社.2015-1

““从法兰克福书展开始,晶伦敦、巴黎返回北京,隔数日,再往伦敦买书,中国书虫来到异域,满眼春光秋阳山花烂漫,以往度过欧美书...”

学说话

《学说话》

(英)希拉里·曼特尔.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7

“★《狼厅》、《提堂》两届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充满自传色彩的短篇小说集 ★一段关于童年的魂牵梦萦的回忆,一种令人迷惑的...”

浮世畸零人

《浮世畸零人》

[英]多丽丝·莱辛.译林出版社.2016-1

“《浮世畸零人》是《第五个孩子》的续篇。骆维特家的第五个孩子——班长大了。外貌奇特、天生蛮力的班遭家人排斥,被迫离家出走。...”

罗马战士Ⅰ

《罗马战士Ⅰ》

[英] 哈里·西德博特姆.时代文艺出版社.2015-3

“本书是《罗马战士》系列丛书的第一卷,历史与传说,在重新创造的罗马帝国战争故事中巧妙结合,该系列作品讲述了罗马帝国的史诗、...”

作者,作者

《作者,作者》

戴维·洛奇.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

“星期天的第一道亮光还没有照进来他就醒了,心头感到可怕的压抑,立刻想起是为了什么。再睡回去是不可能了,于是他躺着,就像海难...”

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 1500-1800

《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 1500-1800》

[英] 劳伦斯·斯通.商务印书馆.2011-4

“20世纪 70年代 ,随着西方社会史研究的兴起 ,家庭史作为社会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了史学家的广泛重视。他们希望通过研究...”

圣诞故事

《圣诞故事》

[英] 玛丽·乔斯林 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5

“玛丽•乔斯林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儿童评论家及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尤其擅长将寓言童话和神话传说以出神入化的语言讲述给当今的年轻...”

Acts of Union and Disunion

《Acts of Union and Disunion》

Linda Colley.Profile Books.2014-1-2

“”

月亮宝石

《月亮宝石》

威尔基·柯林斯.群众出版社.2012-11

“《世界侦探推理名著文库:月亮宝石》是英国侦探推理文学的创始之作,也是柯林斯最著名的代表作。作品的内容紧紧围绕那颗印度世代...”

荒野

《荒野》

(英)萨曼莎·哈维.南海出版公司.2013-3

“★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不可治愈、不可逆转的疾病,我们从来无法从病人那里清晰得知那逐渐被遗忘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他寻找的不...”

帝国兴亡:罗马帝国的六大转折点

《帝国兴亡:罗马帝国的六大转折点》

(英)西蒙•贝克.广东省出版集团,新世纪出版社.2013-8

“”

近现代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衰 ——农业与农民现代化的再探讨

《近现代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衰 ——农业与农民现代化的再探讨》

文礼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8

“《近现代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衰:农业与农民现代化的再探讨》提出了农业、农民、农业现代化等的重大理论问题,涉及小农经济在历...”

臭毛病!

《臭毛病!》

[英]芭贝·柯尔.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12

“本书是我启发绘本馆已出版的启发精选国际大师名作绘本系列之一,适合3岁以上儿童阅读。露喳喳是一个有好多臭毛病的小魔怪,比如...”

Smiling in Slow Motion

《Smiling in Slow Motion》

Derek Jarman.VINTAGE (RAND).February 1, 2001

“Part diary, part observation, part memoir, Smiling in Slow M...”

时光噬痕:观点与评论

《时光噬痕:观点与评论》

[英]多丽丝·莱辛.译林出版社.2016-7

“《时光噬痕:观点与评论》集合了多丽丝•莱辛多年随笔创作的精华,她从简•奥斯丁说起,讲述各方名家的永恒魅力。她不仅点评了托...”

呼叫助產士

《呼叫助產士》

珍妮佛.沃斯(Jennifer Worth).商周出版.2013-6

“最貧困的年代,最動人的生命故事! 售出20多國版權,三部曲英國暢銷逾100萬冊,美國暢銷10餘年! 改編之同名影集收視為...”

早安,陌生人

《早安,陌生人》

桃乐丝·库姆森.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8

“《早安,陌生人》:讲述了:“他的手掌挤压着我的喉咙。”“他醇美的声音萦绕在我耳边。”“这回他真的要杀了我,对吧?” 为逃...”

失约之城

《失约之城》

[英] 奥斯汀·科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9

“一个属于澳门的传奇故事;发生在中西文化交融之城——澳门的一段凄美的异国恋情。 本书讲述一段在澳门流传很广的真实异国恋情。...”

春宮電影

《春宮電影》

厄文·威爾許,Irvine Welsh.商周出版.2009年03月27日

“十年後,《猜火車》的四個主角,每個人的人生歷程都大相逕庭,但他們又在這個愛丁堡鄰近的小鎮雷斯聚首了: 變態男經歷過一次以...”

此非日记

《此非日记》

[英] 齐格蒙·鲍曼.漓江出版社.2013-4

“本书收入的是齐格蒙·鲍曼于2011-2012年里写下的日记式随笔,他在文中对快速流动的现代社会中民主、自由、信仰等理念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