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风姿绰约的师娘,让我来

 

人这辈子不管干什么,有三件事一定要干明白。...

放开风姿绰约的师娘,让我来
文 | 雾满拦江
(01)

国家有个重大科研项目:

斥资200万,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博导、冻土学家徐中民先生,研究那啥……那啥……是那啥不是那啥……唉,这个科研项目太高深了,还是来看学术论文吧:
徐教授在论文中阐述:师娘美,其风姿绰约,雅致宜人……这么美的师娘……国家花200万不亏吧?

这篇论文,名字叫《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该论文发表于2013年,第5期《冰川冻土》期刊。

澎湃新闻从科学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栏目,中查询到,这两篇论文(还有一篇)属于《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态—经济模型综合研究》项目成果,项目负责人是徐中民,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属于重大研究计划,资助金额为200万元。

总之,这事越说越像真的。

(02)

《冰川冻土》,是学术期刊。

《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态—经济模型综合研究》这种名字的论文,专业性应该无庸置疑,诸如模型、板块、作物与水产、水质土质、气候报告、历年来搜集的数据、相关专业的公式与图表……应该是那非专业人士,要翻阅数十本大部头的,专业性书籍,最后阅读起来还,吭哧瘪肚的那种。

可这篇论文真能整,上来个师娘风姿绰约,雅致宜人……不是咱们不,支持师娘风姿绰约,师娘怎么就不可以,风姿绰约?师娘风姿绰约挺好的吗。就是吧,老是感觉到画风有点不对。

是不是咱们太LOW了?距离科学研究的大门太远,所以看不懂徐教授(徐教授),的研究呢?

带着深深的疑惑,媒体去找徐教授的导师。因为这篇高水准,的学术论文中,绰约的不止是师娘,作者的导师也蛮绰约的:
原来这本期刊的主编,就是导师。

导师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不晓得……我辞职。

晕,辞职这事急什么呢,先给咱们科普一下,扫扫盲,这个绰约的师尊师娘,到底是不是学术研究论文?

到底值不值200万?

看来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找作者本尊了:
徐教授的解释是:自然科学家需要情感注入,热议文章表面,看起来有点问题,但实际潜伏得非常深刻,对目前地理学沉溺于科学(于,科学)的预测未来是很大的补充。

教授的回答好烧脑。

潜伏得……非常深刻?

地理学沉溺于科学(于科学),的预测未来……这又是个什么鬼?

——有位网友说,这位作者先生,不是他把全中,国人都当傻子了,就是他本人智力不靠谱……这个评论有点稍嫌刻薄,但学术论文整出来,个师娘风姿绰约,作者应该是走神溜号了,跟潜伏深刻没关系。

(03)

其实这事挺悲哀的。

要知道,这篇论文发表在7年前,直到今天才被大家扒出来,这至少说明了一件事儿:

《冰川冻土》这本学术期刊,很可能就一个主编,一个作者,一个读者。

主编当然是急于辞职,的导师,作者就是这位徐教授了,而读者,毫无疑问就是师娘。

——如果师娘不是读者,作者上来就整上万字,岂不是白费苦心?

——如果这本学术期刊,还有第二个读者,这事应该当年就,嚷嚷起来了,但长达7年悄寂无声,可知这么长时间以来,根本没人翻阅过这本杂志。

也有朋友猜测说:或是业内人士早就看到了,只是没往心里去……可我觉得这种可能性太小,冻土科学家是自然学者,自然学者信奉的,是实证精神,就是读到同业论文时,就会立即动手,把论文中提及,的实验实操一下,检验一下数据是不是可靠。可从未听说国内国际学者,组团来研究,师娘的风姿绰约,如果真有这种事儿,恐怕连外星人都会惊动,岂会如此寂然无声?
(2014年 徐中民(徐中民)在太原,师范学院做讲座)


分析到这里,这篇怪异论文的来由我们就大致,有个谱了:

就是太无聊了。

寂寞。

(04)

自然学者,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老寂寞了。

他们的社交圈很窄,几乎与外界不通音信。就比如这本《冰川冻土》,就是个主编编,学生写,师娘看,根本就没有第四个人参与。所以学生想咋写就咋写,学生写了什么,主编就编什么,师娘想看什么,学生就写什么。如果不是现在有了个知网,圈外人士动辄闯入查阅,无意中把这奇怪,的论文曝出来,否则的话,导师师娘再加学生,这仨人很可能玩,到地老天荒,大家也不知道他们在嘎啥。

尤其是这篇师娘体论文,研究的又是“黑河流域”,专注于这个区域的,很可能全世界就,那么几个人,欧美或其它发达国家学者,也都是研究自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只是需要环境数据比对时,查阅一下中国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查查出个师娘风姿绰约,其它国家的学者也是,崩溃的,大约摸能猜出来,中国这面的研究学者,因为太孤独,很可能发神经了。

何止学术研究?普通人也会遭遇这类麻烦,就是自己的经历或事情,跟别人说不清楚,长年憋在心里,时间久了,很可能就会走上,变态的不归路。

大学者罗素说过,人这辈子不管干什么,有三件事一定要干明白:

第一桩,是能够听懂别人的话。

这个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多数人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缺乏耐心,急于渲泄自我而不,想听别人的话。非得静下心来,才能够掌握倾听的技巧。

第二桩,有点与众不同的故事。

科学家大概就是这类人,至少他们的研究,是普通人未曾涉足的。就比如说冻土啦,黑河啦什么的,你看着枯燥,其实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是极大的乐趣。

第三桩,能够把自己与同不众的,际遇说清楚。

于普通人而言,就是口齿清晰,有头有尾的叙述私人事件。于科学家而言,就是把他们的高端研究与公众,好奇心揉和在一起,就比如论文作者徐教授,如果能够把他们,的专业研究,深入浅出的讲给大众,这该是多好的事儿?专业扯不清,揪住师娘不撒手,老实说在师娘领域里学者还真没,什么优势可言,讨论师娘的风姿是否,足够绰约,公众才是最专业的。

只能拾人牙慧,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这是三流学者。能够在自己的,思想领域独树一帜,在学术的尽头有所突破,这是二流学者。能够把自己在学术上,的进取与突破讲出来,引导公众,让公众对科学产生兴趣,这才是一流的学者。所以呢,一个学者的研究不管,有多么高端寂寞,最好还是放开风姿绰约的,师娘,让我来……不是,最好还是把心思放在,科普上,寻找最易于为公众所理解,的语言模式,让公众关注学者,的拓荒之地,这才是专业人士应该,做的事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雾 曰

这个世界在变:

第一:正从人情社会、向法律社会转变。

第二:正从口头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

第三:正从潜规则社会,向显规则社会转变。

第四:正从道德社会,向经济社会转变。

五是从私权社会,向公权社会转变。

去年今日 
《张扣扣案:一个替坏人说话的人,能是什么好人?》


    关注 雾满拦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