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红楼华丽变身,中山一院“打卡”新地标来了!

 

百年历史红楼,尽显复古文艺风情~...



【视频】中山一院“杏林同创院史文化长廊”揭牌


1月16日,今年将满110周岁,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启用新院史楼,展示数代“中山医”人创造的辉煌医学成就。同创集团董事长杜晶,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党委书记骆腾等医院领导与,嘉宾共同为“杏林同创院史文化长廊”揭牌。
▲中山一院“杏林同创院史文化长廊”揭牌


中山一院党委书记骆腾在致辞中表示,位于马棚岗的小红楼,有近百年历史,曾废弃多年,如今由同创集团依据“旧建筑活化”理念成功改造,惊艳亮相,呈现中山医百年历史,文化相得益彰,将成为中山一院,一个新的地标。

杜晶董事长表示,同创团队深度挖掘中山一院,历史文化,精心设计改造方案,完成了文化长廊、红砖楼、院史花园、8

号楼立面的改造,力争为医院职工提供美丽、实用的办公环境,也为医院百年建筑,重新注入新时代意义。




破败小楼摇身变为医院新地标(,新地标)

“杏林同创院史文化长廊”坐落于马棚岗中山一院,邱德根(邱德根)楼旁,由一条展示医院发展历程和成就,的文化长廊,一条杏林小道和一栋院史,小红楼组成,并通过连廊把有近百年历史的办公楼和院史,小红楼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沿着一条文化长廊可以进入,院史小红楼。在杏林小道中翠竹和,花草交相辉映,亭台和院落错落有致,颇有闹中取静之感。

改造前,这里是杂草丛生、尽显颓态的破败建筑,遭弃用多年,鲜为人知,甚至连工作近十年的医院,员工都不清楚它的存在。





▲改造前
如今,历经15个月的改造,这栋小红楼将百年复古元素与现代装修,工艺完美结合在一起,展现出浓郁的复古,文艺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小红楼保留了,七十年前的地砖、旋转楼梯等历史痕迹。小花砖原本污损不堪,是由装修师傅一块一块地,从原被废弃的地面上撬出来,一块块地清洗,再小心翼翼地铺回改造后的小,红楼地板中。装修师傅们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活化,旧建筑的才智,尽最大可能保留了历史,的况味。

首次展出多个重大手术老病案

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在开馆的历史,文化长廊、院史小楼中展出。在院史小红红楼的二层玻璃柜中展示了著名,心血管专家郑振声(郑振声)教授发明的体外反搏装置部件,数十年前由医院一批专家发明,的手术器械等,在墙上悬挂了由数十年前由医生亲手,绘制的精美手术图,中山大学容庚、商承祚教授的弟子,陈伟湛老先生的书法作品。



中山一院郑振声(郑振声,)教授研发的体外反搏机零部件,该技术几十年来拯救了,无数心脏反复停跳的患者。







文化长廊中,以时间为序陈列的,数百幅照片,回顾了中山,一院110年的“成长史”。从1910年由广州乡绅,创办的“公医院”发展成为如今的华南医院“领头羊”,中山一院“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家国情怀,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成为此次图片展览的,特色亮点。





在中山一院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宗师级,人物如红色医学教育家柯麟、八大一级教授等人的,历史小传也悉数展出,展现了几代中山医人为国家和人民卫生事业,作出的历史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小红楼还首次展出了一批在医学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术老病案,如世界首例100%烧伤病人抢救成功、亚洲首例腹部多器官移植成功,等重大技术突破的病案,还原了当时的救治过程。
马棚岗小传:曾为清代军马豢养地

70年前广州“模范住宅区”


据史料记载,清朝顺治及康熙年间,“两藩”领兵南下攻破广州后,在广州城的东门外高坡上搭建了,一排排简陋马棚,将一万多匹战马养这里,史载:“平藩之马,豢于东山。”这就是“马棚岗”地名的由来。

随着历史变迁,清朝后期,马棚岗没有再养马,一度成为荒芜的坟岗。直到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两任广州市,长孙科、林云陔为拓宽广,州城居住环境,选定了马棚岗、竹丝岗、松岗、龟岗等处作为高档的“模范住宅区”建设用地,模范住宅区规划有礼堂、图书馆、公共厕所、公共电话所、消防分所、水塔及水机房、市场等13项公共建筑,还设有网球场、儿童游乐场和公园。

此后,一栋栋小洋房便在马棚,岗建起,马棚岗与竹丝岗、龟岗成为广州近代达官贵人和华侨,富商居住的“豪门之地”,其中住过的名人就包括国民政府,代主席李宗仁。

视频来源:广州电视台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记者:任珊珊  实习生黄雅姿 
初审:梁嘉韵
审核:彭福祥
审核发布:梁兵


    关注 中山一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