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人  杨萌芽谈跟着曾国藩学读书

 

读书日,你还在因大脑一时充血而立誓发奋读书么?你还在今天临时走马观花读一本书而应景么?你还在茫茫书海因一时冲...



读书日,你还在因大脑一时充血而立誓发奋读书么?你还在今天临时走马观花读一本书而应景么?你还在茫茫书海因一时冲动而买下许多书,之后却无暇拜读么?读书日,不如与曾国藩一起读书,看他如何成为一代名臣。

读书:日课十二条,苦练内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

1841年,曾国藩拜唐鉴为师,学习理学。唐鉴是湖南善化人,和曾国藩是老乡。1840年,唐鉴回到京师供职,任太常寺卿。曾国藩对这位理学大师敬仰已久,有心要拜其为师。一看自己的这个小老乡虚心向学,唐鉴也十分高兴,就收下了曾国藩。他让曾国藩坚持记日记,而且过一段时间把日记拿过来给自己看,自己的日记也给学生看,以此作为互相督促、改过从善的“日课”。曾国藩之后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记日记,受益匪浅。

从1842年开始,曾国藩为自己制定了日课十二条。

✔早起:从不睡懒觉,后来李鸿章因为睡懒觉还受到到老师的批评;

✔主敬:待人、对事都要有敬意,马虎不得;

✔静坐:养心、思过;

✔读书不二:读书要很专心,一本书不读完,不读第二本;

✔读史:每天十页,坚持不懈。他在第二次会试失利后返乡途中曾经买了一部《二十三史》,回去后父亲说你好好读史才是尽孝。自此曾国藩几乎每日都要读史读书;

✔谨言:祸从口出,官场更如此,因此要谨言;

✔养气:读书是养气,做事也是养气;

✔保身:不饮酒,不纵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日知所往:生活有规划,每天有计划,知道做什么;

✔月无忘所能:过一段时间总结下要知道每月都干了什么,有进步没有;

✔作字:写的一手好字是古代官场的基本功,作字也能让人沉潜;

✔夜不出门:减少应酬,好好读书。

这种修身养性的功夫,曾国藩坚持得很好。比如他戒了烟,原来烟瘾很大,居然给戒掉了。比如记日记,他坚持了几十年。读史,也坚持了几十年。曾国藩后来教导弟弟们说,事情不能怕小,坚持就有成效。就像种树养猪一样,不知不觉气魄就大起来了。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
读书:向高人借脑,增强学识




曾国藩是个特善借脑的人。他做“北漂”期间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个绝世高人。这个绝世高人也仿佛一直等着一个可以传授毕生绝学的衣钵传人出现。当曾国藩出现的时候,这位高人内心咯噔一下,默默念道:就是他了!而这位高人就是前文提到的唐鉴。

唐鉴对曾国藩有很大影响。曾国藩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至唐镜海先生处。问检身之要、读书之法。”先生言:‘当以《朱子全书》为宗。’时余新买此书,问及。因道:‘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曾国藩日记》,1841年7月)作为道光时期理学大师的唐鉴是程朱理学的坚定信徒,他劝勉小曾同学不仅要读朱熹的书,而且要精读熟读。此时“北漂”曾国藩和我们普通人读书没有两样,东翻翻西翻翻,漫无目的,缺乏明确方向,收效甚微。接触唐鉴后,曾国藩豁然开朗,读书更系统,也更有条理。

曾国藩自认为原来读书随意性太强,自从跟随唐老师后,稍稍明白了读书的路径,就像盲人见到光明一样。

经过唐鉴一番开导,曾国藩才意识到自己的最大毛病是“好动不好静”,只要多在静坐静思上下功夫,就能涤除旧我、获得新生。曾国藩正式改号“涤生”,取“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之意。一个崭新的、脱胎换骨的曾涤生横空出世。

曾国藩一旦开窍,进步神速,唐鉴老师相当满意,对他有很高期许:“然至愚所虑者,皋、夔、稷、契之俦,阁下而外,亦不过艮峰、竹如、丹谿三数人。其余君子,一边者固多,而其能知格致、诚正者恐亦难得。即外间河海、兵农,亦何能洞见款要,行之都有把握?”“阁下读书深养气足,抱经纶之才,具澄清之度,为时望物,舟楫以之。”(唐鉴:《复曾涤生侍郎书》)在唐老师看来,身边这些朋友和弟子中只有倭仁、吴廷栋、何桂珍和曾国藩是尖子生,可堪早就,能成大器。能入唐老师的法眼着实了不起,他和道光时期的经世派名臣陶澍、贺长龄、何熙龄、林则徐等都相当要好,这些人对唐鉴也有很高的评价。

此后一段时间这个小团体(倭仁、吴廷栋、何桂珍、吕贤基等)经常在一起读书、交流心得、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师友夹持下的曾国藩进步神速、一日千里。

唐鉴也很怀念这段美好时光,在辞别曾国藩的诗中写到:“昔时磨琢共心身,千里虽遥道味亲。喜甚重来非话旧,因之互证更维新。万年有道逢神圣,一疏昌言见直臣。送别骊歌成九叠,明珠字字出天真。”(唐鉴:《别曾涤生》)大家在一起交流学习理学的心得,这种交流也跨越了时空,倍感亲切美好。从曾国藩敢于上疏给年轻的皇帝挑毛病可以看出他有成为名臣的潜质。曾国藩写给他的送别文字也极为打动这位年迈的理学大师。在诗中唐鉴描述了之前师生二人在一起切磋道义的情景,这些都成为非常美好的回忆,不因时空的间隔而消磨,既是发自内心地怀念京师时期的浓郁情谊,也是对曾国藩的真诚勉励,希望其坚持道义,能有更大成就。唐鉴有识人之明,他冥冥中感到曾国藩会将他们切磋的道义发扬光大。经由修身而养成的人格力量最终将战胜一切,唐鉴对此坚信不疑,“因之互证更维新”,我们再次聚首不是为了向普通人那样话旧,而是用复杂错综的时势和感慨万千的心绪来进行互证,从而对“道”得出更深刻的认知。

和唐鉴的相遇是曾国藩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不仅是经由唐老师小曾同学接触了许多身怀绝技的高人,也不仅是唐鉴将毕生武功绝学传给了这位他最喜欢的年轻人,更因为这位道光时期誉满天下的理学大师不断推介曾国藩,给他一个更大的人生舞台。

咸丰即位后数次召见唐鉴,唐鉴向皇帝举荐了曾国藩,称其:“学识有余,才智不足,然能知人善用,集思广益。”这个评价耐人寻味,曾国藩自小是个“笨小孩”,资质一般,用左宗棠的话说是愚钝,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是“儒缓”,看来唐老师虽然大力推介曾国藩,还是相当实事求是的,并没有说言不由衷的话。至于曾的优点,曾老师总结为,知人善用、集思广益。善哉唐鉴,这也是历史给予曾国藩的定论呀!看来理学大师的名号不是白给的。他还对咸丰说:“方今文恬武嬉,积习已久,脱有戎事,始事必难。事变无常,必有蹉跌,惟在圣主信之确、任之专耳。国藩有定识定力,沉毅过人,必能贞固不摇,屡败克振,若因失利或言者劾奏,遽易他人,则大难恐难平也。”这番话不是随便说的,第一,说明唐鉴非常了解“大老板”咸丰皇帝,咸丰并不是一个知人善用、很有主见的人。曾国藩从戎初期异常艰辛与最高领导人的瞎指挥有极大关系。第二,唐鉴也非常了解天下大势,太平军绝非一般政治骚乱,一时半刻恐难以平息。第三,他对曾国藩寄予厚望,认为只要最高领导人敢放手用,曾国藩一定能创造奇迹。这番话也带有预言性质,几乎印证了日后曾国藩的坎坷经历。

湘军建军之始异常艰难,咸丰最初对曾国藩的军事能力将信将疑,不知是唐鉴的先入之言起了作用,还是文庆、肃顺一帮满洲权贵重用汉人的方略起了作用,咸丰晚年最终还是选择相信曾国藩。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莱文森在其《一个男人的生命四季》一书中说过:“早期成人阶段的一个关键任务就是要找到一名好的导师”。唐鉴对曾国藩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以后的生命道路中,唐鉴也不断帮助和提携他。最终成就了一代名臣曾国藩。
读书:寻找知音,互相砥砺




曾国藩曾谈到“吾乡善化唐先生,三十而志洛闽之学,特立独行,诟讥而不悔。岁庚子,以方伯内召,为太常卿。吾党之士三数人者,日就考德问业,虽以国藩之不才,亦且为义理所熏蒸。”(曾国藩《送唐先生南归序》)曾国藩说“吾党”指的就是以唐鉴为核心的一个修习理学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包括唐鉴、倭仁、曾国藩、吴廷栋、何桂珍等人。

道光末年,这个小圈子除了苦行僧一般论道外,还对经济实务进行了广泛探讨。曾国藩出山后能够措置得宜,和之前的这种实务研讨有很大关系。曾国藩不是横空出世的,他背后有一个既潜心理学、修身养性又关注实务、经邦济世的士大夫群体。多数情况下我们注意的是曾国藩的“显”性存在,忽略了背后士大夫群体的“隐”性存在。

唐鉴在为贺长龄所做的墓志铭中说:“而其待士也,尤加意焉,养之教之,奋而鼓之,循而导之,优游而涵育之,扩充其所已能,辅翼其所未逮,父之于子,师之于弟,不是过也。”“君无日不读书,亦无书不读。”(唐鉴:《诰授荣禄大夫前云贵总督贺君墓志铭》)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无日不读书,无书不读”的重要性曾国藩都意识到了。对一个政治家来说,用人固然重要,培养人、给人才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也同等重要。同样,政治家也要养成坚持读书、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
读书:在反思中成长,不断超越自我




“北漂”期间曾国藩书房里挂了一副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体现出一个理学爱好者追求道德完善的坚定信念。

如果没有他自己的苦心修炼,没有不断地弃旧更新、改过从善,就不会有良好的官场声誉和扎实的群众基础,即使道光想提拔他也不会这么容易。足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内功”比什么都重要。

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曾国藩做到了。

曾国藩一生的成功有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自强自立”,先练好内功,自然会有良好的人生机遇。曾国藩在1868年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于胸怀坦夷,其效在于身体康健。圣贤之所以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宽,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致于内伤。”这段话说的是如何让内心足够强大,如何让小宇宙爆发。有时逆境更能让人奋发振作,远大胸襟和抱负是远大前程的基石。
杨萌芽先生介绍


河南洛阳关林人氏,毕业于洛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专科)、河南大学中文系(本科、研究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方向为晚清及近现代政治、人物、文学。曾任《汉语言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现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河南图书馆“豫图讲坛”嘉宾,河南电视台“传承”栏目嘉宾,讲授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慈禧等近代历史人物近200集。
◎文字为河洛人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

编辑:史毅峰  小洛洛

投稿:admin@heluoren.com.cn


    关注 河洛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