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敦煌美术创作┃陈丽珠的艺术之旅

 

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选择抽象画,其实我曾经在大学里受到过非常严格的具象画训练,我的老师是中国非常有名的具象画画家。到荷兰留学之后,我一下子改变了,天地好像变的更宽广,好像一只小鸟刚从鸟笼里释放出来,再次飞到了蓝天。...





《传承与创造:敦煌美术创作人才培养》
高级研修班简报┃第20期
2016年4月24日 ◎ 开班第15天
陈丽珠:我的艺术之旅


这几年我一直被称为抽象画家,虽然我不喜欢这样那样的称呼,但在还没找到更合适的称呼之前,暂且就这么叫吧。那么这里首先谈谈什么是抽象画?抽象画其实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1911),但对一些人来讲可能还是不好理解和有陌生感。其实抽象只是一种表达媒介而已,和文学做类比的话,我觉得它很接近于诗歌-简洁但意味深长;同时我觉得它又是哲学的邻居-表达你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如我非常着迷中国的道家智慧)。或许正是因为我自己酷爱诗歌,也迷恋哲学的缘故。我觉得抽象画就是哲学和诗歌的结合。



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选择抽象画,其实我曾经在大学里受到过非常严格的具象画训练,我的老师是中国非常有名的具象画画家。到荷兰留学之后,我一下子改变了,天地好像变的更宽广,好像一只小鸟刚从鸟笼里释放出来,再次飞到了蓝天。创作架上绘画的同时,我还尝试了一年的空间装置。多种尝试之后慢慢发现抽象形式的表达最适合我的思维方式,还发现我们彼此之间总是会有 “通感”。所以从2006年到现在我把时间都花在抽象绘画的探索上面,所以我觉得我和抽象画-“我们”是互相选择了对方。好像寻找另一半一样,没有最好的但一定要最适合的。



我的作品以颜色和线条为主,它们就是我的“语言”,我的“文字”,并用组合和系列的方式“打开”并呈现出来。我觉得这样的展示方式提供了让观众“阅读”的时间。我一直喜欢用“阅读”这个词,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看”画。所以呢,接着就让我们一起“阅读”我的艺术之旅吧:

肖像画

这个阶段我经常借用镜子这个第三方媒介去表达我的肖像。我觉得有时这种距离感反而更真实。我不喜欢学校为我们安排的模特,就呆呆的面无表情坐在那里,然后我们对着“木头”再画,那个没有情感,丝毫打动不了我。我觉得肖像画的对象一定是我熟悉的,有情感的。

镜中的女人 45X35cm  2004
◎装置作品

Attic 装置作品  2005
这个阁楼空间就在我们教学楼的顶层,大概两百多平方米。当时是2006年,研究生的第二个学期,我向老师申请了这个空间。


绘画装置  2007
在这里,我摆脱了‘惯性’的思维,赋予了‘物体‘全新的感觉和功能。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试图放弃‘物体’的所有‘原始功能’,而是去寻思和发现它们的新功能。在这里,我把自己当作一个‘大玩家’ 训练并享受这种想法上的‘变位’思考。◎《格罗宁根的夜灯》  和《平行生长的树》

多年以后我才重新发现《格罗宁根的夜灯》和《平时生长的树》就是我的独特语言,通过分解和重新排列组合的方式表达我的世界观。比如《平行生长的树》:当时是我第一次出国,我一个人在荷兰,没有一个熟人,也没有一个朋友,只能和自然对话,在那样孤独但有新鲜的时刻,自然似乎被赋予了不一样的面纱。开始关注一些以前习以为然的景物,有一天我在公园里发呆,看到了大片大片的大树,突然开始疑惑,为什么这些树都是垂直生长的而不是平行生长着?为什么树根树枝都长在一起而不是分开的?当然这些都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是这样的疑问本身给我带来了新的世界观-重新观察我们所看到的“理所当然”的世界。


平行生长的树 30X40cmX4 2005
你看它们都是四张四张组成的,但它们中的任何一张都可以独立存在。还有由于使用了“线”,任何中的一张还可以再被分割成若干张。我喜欢这样的游戏。当时老师问我为什么会这样画?他说非常独特,但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解释才最准确。正因为“言不尽”才有艺术,这大概也是视觉艺术最有魅力的部分!今天我们习惯于感叹艺术不再有多少创新的余地。我一直觉得其实不然,虽然万事万物(特指大自然)呈现的外观方式多少还是一样。但是我们处在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感受力也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的视角也随着不同的时空而多元地变化着。艺术家个体的感受力和异样的天分也一直存在。所以我觉得艺术一定是变化着的。

◎部分颜色实践的结果

(2008-2009)我开始思考和研究“颜色的秉性”-像实验室里的科学家那般研究颜色-如颜色和颜色之间的冷暖如何“共存”,画面在不同干湿度情况下颜色的呈现情况等。。。

传说中的城堡 80X60cm 2009
《传说中城堡》这个作品名字的灵感来自卡夫卡的小说《城堡》。我非常喜欢的他的作品,早在大学就看过了他的全集:《美国》,《审判》,《城堡》。。。他是个非常内省的作家。比如《城堡》,城堡其实并不存在,但是明明就在那里,可你就是找不到。

《黑夜在消化白天》的灵感来自一次我的失眠,我辗转反则,对着窗外的月光,突然感慨:睡着的黑夜比白天还亮!

◎大师的影响

我一开始深受里希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影响,任由颜色在画布上行走并去捕捉瞬间的惊奇,比如作品《行走黄色》系列;接着在2007年我在纽约看到了罗斯科的原作,无比地感动!颜色本身居然有如此巨大的张力和感染力。所以我在这期间创作的作品深受他俩的影响。后来我又被马列维奇的吸引。马列维奇他是俄罗斯画家,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锋,也是前卫至上主义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黑色方块,我很喜欢他的这个作品,“方块”对我来讲有种安全感,我便开始思考,如何继续使用“方块”的同时又能和马里维奇划开界限?一个方块通过缺两个口,便从二纬空间转换长三维。于是有了《告别马列维奇系列》,发现这个方法很管用还可以“继承地发展”。所以我觉得年轻艺术家在开始创作时受到大师的影响很正常,但是要把它如何通过学习研究后再变成自己的-这个很重要!所以我一直觉得作为艺术家,艺术史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它像一面镜子-帮你看清自己的位置。

告别马列维奇(4) 40X40cm 2012


告别马列维奇(2) 100X100cm 2011


告别马列维奇(6) 40X40cm 20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学习

以前总是追求新颖,追求现在,因为觉得我们是现代画家,还以为西方的才是现代的,而忽视了尤其是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探索。去了国外以后才知道,本国文化才是我们艺术家的“根”,羞愧自己对本国文化知道的太少。所以一回国,我便认马上“充电”,认真研读了中国绘画史和中国哲学史,还有中国古典诗歌。正是对 “易经”的研读,我找到了颜色的起源和有关颜色在古籍的最早记载。原来千年前的智慧古人早于在五行和八卦里记载和说明了世界的组成颜色,正是对这些古文化奥秘的研究和探索我创作了好几组作品。

风景 50X50cm 2008


黄色风景 100X100cm 2008
所以我经常疑问:什么是“新”?什么是“旧”。“新”应该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再结合这个时代的语言表达方式,没有传统就没有现在。我们所说的现代不应该是被“架空”的;“新”也不应该是为“新”而“新”,或是表面的对西方文化的抄袭,你可以借用西方的语言,但是内容应该是自己的。它应该是“综合”(古,今,中,外)后再“消化”成个人经验的结果。作品如:《五色风景1-5》,《密码1-8》,《混沌1》,《混沌2》,《混沌3》, 《混沌4》,《写作方式》等等。

混沌 150x130cm 2009
同时我非常喜欢庄子的“庄公梦蝶”还是“蝶梦庄公”的故事和《道德经》里的 “物极必反”的理念。什么是 “起点”又什么是 “终点”?万物都是“相对”的,在我眼里更好像是“一次轮回”。就像我在小短诗写的:终点-起点到起点。

复活 100X100cm 2012
◎关于空间

我一直很喜欢中国的园林,我觉得它就是一张活生生的 “动画”,你可以行走在最真实的画面之中,有时我也疑问 “什么是现代”,几百年前的古代园林就是一件件非常成功的空间装置作品。我尤其喜欢园林里的传统运用手法 “借景”。借景view borrowing,即为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

密码(6) 30X30cm 2010
“什么是画面的空间?”,中国宋朝著名的理论家郭熙先生说过,画面要“可居可游”,平面的“精神”空间已经满足不了我,我要创造一个可见的“精神空间”,有点像中国园林里的“借景”理念同时也试图超越抽象画的“平面表达”,在这样的画面中,你可以想象把自己的身体置于其中。同时你又可以想象画面好像是一个公共雕塑,或是公共建筑。于是有了现在的《空间系列》。



山画山(1) 60X80cm 2012
空间系列(24) 60X80cm 2015
空间系列作品还在继续探索和挖掘中,我们都知晓绘画是平面的,二维的,但是在创作过程中,我一直用雕塑和建筑的态度的来描绘,可以想像是个雕塑作品还是装置;是建筑一角还是一个电影画面。

空间系列(19) 100X100cmX2 2014


空间系列(31) 80X60cmX4 2015

空间系列(18) 80X60cmX4 2013—2015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关注 敦煌美术创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