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发黄、烂根、连片死掉,真急人,究竟是什么原因?怎么防治?

 

近日,不少农户的小麦田里出现小麦发黄、烂根的现象,尤其是在低洼区域更为严重,提醒广大小麦种植户:如果您的小麦...





近日,不少农户的小麦田里出现小麦发黄、烂根的现象,尤其是在低洼区域更为严重,提醒广大小麦种植户:如果您的小麦田里出现弱苗、病苗,除草剂应该延后使用,因为这种情况下的小麦难以接受除草剂的刺激!

由于今年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大,近几日部分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光照时间少,在天气的影响下,小麦种植区也是深受其害,受冻害、涝害影响,土壤透气性很差,致使很多小麦发生了黄叶、烂根现象。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根病的发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小麦根病主要由以下几种病原菌引起:小麦纹枯病菌、小麦全蚀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其引起的相应根病为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 

出现这种现象,一定是低温、多雨造成的吗?其实不然,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天气状况和小麦种植情况综合分析。以下原因也会引起小麦发黄:

耕层浅

一般来说,秸秆还田现象比较多,一方面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但是,现在玉米秸秆还田量大,耕层一般都不足20厘米,小麦很难扎根土壤中,养分供给不足,长此以往,出现黄化现象不足为奇。建议小麦种植户:以后种植时切碎后一定要镇压保墒,防止出现中空。对于已经耕种的小麦要及时补施氮肥,最好年前补施氮肥。

缺氮或缺磷

①小麦缺氮型发黄:是指由于播种过早、基肥施得不足或基肥中含氮量低,导致小麦叶片发黄。

②小麦基肥中磷肥施量不足或土壤中缺磷,常使小麦缺磷发黄。田间表现为:次生根极少,分蘖少,叶色暗绿,叶尖黄。

播种过深

小麦的播种深度,一般情况下,小麦的播种适宜深度为3-5厘米,如果超过了5厘米,那么出的苗长势弱、黄、分蘖率偏少。对于发病轻的田块,使用农药防治,既要生根壮苗,又要杀菌。对于死亡的小麦,要抓紧时间补种。

病虫害

虫害:麦蚜和麦蜘蛛吸取叶片汁液而造成的叶片发黄,主要发生在越冬期前后。

病害:小麦病害主要有叶枯病、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它们都是真菌病害,发生初期都能表现黄叶。

 小麦叶枯病:喜低温高湿环境,如有小雨时,传播较快,更容易发生和流行。另外,小麦品种间抗病力也有一定差异。

小麦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初发病叶片上生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后期形成黄褐色大斑块,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在晚秋及早春,病菌侵入寄主根冠,则下部叶片枯死,致使植株衰弱,甚至死亡。

  叶枯病的具体治疗方法:

用药配方一(最佳):恶霉灵(治病)+苯·丙(壮苗治病)+生根剂(养根)+芸苔素(防冻害)+磷酸二氢钾(壮苗);

用药配方二(省钱):烯唑醇(治病壮苗)+多·福(治病)+芸苔素(防冻害)+磷酸二氢钾(壮苗);

用药配方三(廉价):三唑酮(治病)+芸苔素(防冻害)+磷酸二氢钾(壮苗)。



一、发生原因:

1、重茬:小麦连年种植,土壤中的菌源量逐年增加,造成根病发生率提高。

2、品种抗病弱: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为病害的浸染、繁殖、积累、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寄生条件。

3、施肥不合理:农民重施氮肥,轻施磷钾肥、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结构恶化,小麦植株不健壮,抗逆性能差。

4、管理不当:在生产中,种植管理粗放,植株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水浇地、低洼田持水量高,排水不良。

5、防治不当:小麦拌种只用杀虫剂,而不用杀菌剂。 

(小麦全蚀病图)

二、防治对策:

1、选用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

2、合理施肥:小麦播种前多施土杂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增施磷钾肥,根据地力施用适量的氮肥。

3、轮作倒茬:合理轮作倒茬,调整种植结构,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

4、药剂拌种:小麦播种前用20%粉锈宁乳油50毫升或1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克对水2~3公斤,拌种50公斤。


一、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病主要原因1.气象因素

影响小麦病毒病发生程度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对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来说,秋播后土壤温度和湿度及翌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与发病关系密切。连续持续5~20℃的温度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病情发展的适宜气温高度吻合。

2.小麦播期偏早,播量大

早播的土温有利于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故来年显症状时发病重;迟播则不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发病轻;同时,早播和滥播容易造成冬前麦苗旺长早衰,使小麦降低了抗病、耐病能力。

3.管理粗放,措施不到位

多数农户对病虫害的认识水平仍停留在“防治”阶段,没有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只有病虫害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农户才开始喷药防治,否则就会认为“白花钱”。据调查,麦苗开始返青就进行麦田管理的地块,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生较轻,相反,管理方式较粗放,等到麦苗显症状在进行管理的地块发病较重。

4.农事操作不规范

在田间,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呈现随水流、地势、机械操作扩展的蔓延势态;由于农事机械的混合使用,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呈现在多数乡镇交叉感染的布局;再加上农户种植管理意识薄弱,自家地块管理的时候也不考虑土壤传播的问题,这就是近几年岱岳区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麦根腐病图)

二、小麦黄花叶病毒病配套栽培技术

1.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是防治土壤传播病害的关键措施。通过与非寄主作物油菜、马铃薯等蔬菜轮作,能够改变禾谷多黏菌的生活条件,达到减少病原菌、减轻病害的目的。

2.选用抗、耐病品种

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

3.加强田间管理

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施用充分腐烂的农家肥,可以增加农田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抑制病菌的滋长;及时清除田内及周围杂草;适时迟播,避开禾谷多黏菌的最适侵染时期;避免通过带病残体、病土、农事机具等途径传播;禾谷多黏菌侵染小麦根系需要有一定的水分,整治好内外沟系,降低田间湿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发生;翌春早划锄,早追施肥料,增强植株个体的抗耐病能力。

(小麦黄花叶病图)

4.化学措施

4.1播种前种子消毒

是最常见的第一步减轻病害的方法。可用600-800倍液的恶霉灵或800-1000倍液的甲霜恶霉灵,进行拌种,晾干后播种。

4.2土壤消毒

可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拌药1.5克,同时可兼治根腐病等。也可用1200-1500倍液的恶霉灵或1500-2000倍液的甲霜恶霉灵多菌灵消毒。

4.3病害处理

呈现点片发生的地块,要注意控制该病毒在田间的大量传播,可以对发病的点块进行药剂处理(代森锰锌200倍液灌根),减少田间传毒介体的数量;发病较严重的麦田,可施适量速效氮肥,促进病苗快速恢复生长。发病地块可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以补充营养,同时喷施20%吗啉胍 乙铜100克,加生长调节剂云苔素内酯10ml,加叶面肥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小麦发黄、死棵现象对小麦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若不能及时处理,将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安全越冬,造成严重减产。所以,做好预防非常重要!对于已经发生的地块,及时对症施药。






    关注 龙池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