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三讲

 

铸鼎荆山,多处皆有其名,我所指荆山者,位陕西富平县西南,淳化县之东。四千余年前,此处草木繁茂、兽迹成...



铸鼎  

   荆山,多处皆有其名,我所指荆山者,位陕西富平县西南,淳化县之东。

四千余年前,此处草木繁茂、兽迹成道,有树叶之阔,冠顶可遮雨,绕身可护体;有树叶之细,如剌挺立,可铺地垫角,其香可闻。此处多獐、貉,窜行草地林间,俨然人道。

提到荆山,要讲到禹,讲到禹铸九鼎之事,有些史料,想必是世人第一次在此掌握,日后自有机会验其虚实。


禹者,羌人之后,生岷山(岷山北起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南北长700余公里,此处指大地震发生地绵阳北川县域的岷山,后面会再行讲到岷山)。禹之父曰鲧,颛顼五代而生鲧,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于荆山铸九鼎,欲以王权制万民,统九州,其源起,要从轩辕氏和伏羲说起。

上古之时,人神共处,不以为神,以其智也,互以为乐。又因其智,故乐听其言而不厌,喜随其行而不弃,效其食,仿其饰,模其音,照其舞,从而聚之,而成其族。

9千至1万1千年间,昆仑山中,有人成其族,是为羌,以日为父,月为母,月起则息,日升而作,尊母护幼,辗转而居,是有智者,拘灵兽而使,灵兽者,高灵之非族中物,多奇鸟怪兽。

9千年前,斗转星移,气灵有变,有大水出,群山震,族人多随其智者分而东行。散落各处,昆仑之百智(神)相聚,奇鸟怪兽云集之盛景不再。


伏羲者,氏羌之后,所生之地,后世称伏羌,为古雷泽之五凤台(后文专门讲述),伏羲离世后,于其躲大水、伏法藏传法之近地,有鱼其声如婴儿哭,其鱼大头四足,为伏羲在世时所喜之物。族人以其悲,遂取传法洞前之泥土,火烤而成形,捏三足而使其可立,使其中空,置四足鱼于内,供而奉之,是为通其灵。

后鱼死,族人画鱼形于其器之上,以象伏羲,供而奉之,以通其灵,依其智,尊其行,敬其位。

按第一本书上记载,伏羲离世时,距今8800年左右,这与现行的诸多说法是并不相符的,并不要紧,我如实写出便好,此后内容多有与现存记载不符的地方,等待今后之人自行验证虚实,我本人只管讲出便好。

上面的记载,是鼎最早的源起,民烧一器以象伏羲,供而奉之,以通其灵,为后世传说的泰一神鼎的本源。而此后的数千年间,仍为人神共居之时。民间亦多见灵兽异事,民以之为常,笑而谈之。

是时,族人多以能罢降其它灵兽、与灵相通之人为智为先为宗主;以能占风雨明吉凶之人为慧,为次为方师向导。以故氏族之中,若有智者离世,则由慧师指领众人,仿效纪念伏羲之行,以其生前所养灵兽为象,记于食器之上,供而奉之,以表将效其行,通其灵,依其智,尊其行,敬其位。

待到后来,族中会现新的智者,新的智者,在今人看来,为具有超常能力的人,待到轩辕氏时,有智者存在的大小部落三百有余,方师向导有近五百人。这个是历史上人神共处交往最频繁,最昌胜的时候,民不知有假、不知有虚、不知有妄,凡有所言,则为真,凡有所言,皆为本意,凡有所行,皆为本意,人神共处,不知有神,以其智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轩辕氏时,待到颛顼之后,此景已绝。这些事,与此行将要到达的甘泉山及荆山有关。

在这两三千年中,往器物之上记灵兽之形的行为,慢慢得到了扩充,以至越来越多的族中器物上,都出现了这一象,以至成为了这一族群的标记,待到后面,转化成了图腾,而四足鱼的形象,经后世几千年的幻化添加,成了龙的形象,至于是否有龙的存在,是曾有过,这之后会讲到“造龙”一章,可道出龙出世的来历。

(一)神龙氏蓍草

轩辕氏曾铸三鼎,为明确意义上的第一次铸鼎,其源起,在于失伏羲之鼎与得蓍草,得与神农氏说起。


神龙氏者,非炎帝,炎帝一族为神农氏族中一偏支。

神龙氏族,岷羌之后,源出昆仑分羌之族,生于岷山之北,距伏羌数百里。其地山高且韧,山上多木,齐整而立,山腰水丰草杂,多有水自山石间倾泻出,然地倾草浅,多易行走,民喜居而不厌,其族渐盛。

岷地多草,其味浓烈,其形杂立。有族人猎,待而有闲,口含其草,酸麻不止,周身不张,日落而亡。民不知其故,恐而不穴出。有其智者,尝诸近之草,以使民心安。

其时,岷地多草而兽有不足,族人遇天寒,则无可果腹,智者教民取无毒有粟之草,取而存之,待天寒而食。

越一岁,有遗食之草粟,立地而出,竟以长成,智者喜,教民以效其法。

然天有风雨,地有寒暑,草粟十有八九,长而不成。族中智者亦不得其法。听闻先人曰,昆仑之祖,以日为父,以月为母。距此数百里,伏羲氏羌族之地,有番冢山,为日之所入。当得其法。

是时,有神农智者自岷山出,而近番冢,见一人两手把草,反复把玩,每把玩之前,均抽出一根不在此列。

当时神农氏族智者看到的这把草,是为蓍草,言其可知万物之变,四时之节,并授其把玩之法,智者问其为谁,自言伏羲之友。临走前,独抽出一根蓍草于己。智者问其故,言道,此为无极,无极者,生而未生,化而不化,故曰不可知,你留之无用,去之无用,言罢而去。

神农氏智者听其言明其意,不去番冢,还于岷山之北。

神农氏族得蓍草以占四时之变,明日月之纪,草粟多有长成,民不唯猎兽采果而生,知耕查(以蓍草查其时而种)种,其族益大。然岷北之地多山泽,耕种之处益少,适逢大水,族人聚山顶而议之,分而化之为三。主族念授蓍草人之恩,视为天启之恩,追先前智者之迹,过仇池常阳之山,意抵番冢山。有一支自岷江入巴蜀,禹之祖先是也。

行过常阳之山近百里,达授蓍草之近地,前有大泽不得过,绕而行之。于淳物山之西,现一大原(大野曰平,广平曰原,此大原,为后世之号八百里秦川),以为善,择而居之。

它族后人因岷羌之人善耕种,以神农氏号之。神农氏族得大川之益,其族昌盛,为它族所不敌。心有所向往,遂效其耕种。

神农氏族之智者,以占蓍草之法,占四时之变,察耕种之节。初,有氏族十余支,虽皆有智者及方师向导,却皆以蓍草之占为号,行耕种之事。
众族皆视蓍草之法为天赐之机,可知天通地,故神而往之,神农氏族中所得智者,以获蓍草之法为首,为众族王,号令耕种。

斗转星移,方位有变,气灵外显,山川震动,有大水出焉,大原一片汪洋,经年不退,数年屡犯,无以耕种,神农氏衰。


此时轩辕氏兴,轩辕氏者,狄羌之后,生于番冢之山,西二百里许有朱圉山,东二百里许有桥山。桥山者,居岍、荆之间,因山锐而高,故名桥山,为其葬所。

轩辕氏兴,虽为狄羌之后,非岷羌本族,然因同以昆仑古羌为祖,又缘岷羌世感其智者往番冢山途而得蓍草之故,不以外族相视。又因其神智,推为族中智者,代为神农氏本族智者,得蓍草之法。

炎帝者,烈山氏之智者也,岷羌之后,生常阳之山,其主族念授蓍草人之恩而欲达番冢之山时,路适常阳之山,有族人停而留之,为炎帝祖。炎帝长成于陈仓,知轩辕替神农氏本族而王,召连其本族及祖地族人与之争智(争神),这是后话,包括后来的刑天与帝争神的传说,皆源于这一事件,这里不再多讲。

轩辕氏虽得神农氏族之蓍草,得以号令群族耕种。却无以得有伏羲族人之鼎。此前神农氏时,因耕种之功,族有余粮,族中智者及方师向导之亲,皆近私利,为护其私,则言有所偏、言有所妄、言行不一、是生虚妄。

大水来时,有伏羌方师向导,收祀伏羲之鼎,私以藏之,逃难之时遗失不见。轩辕氏既得蓍草,却无伏羲之鼎,无以伏众族,这便成为轩辕决定铸鼎以示其权的缘起。据闻后世之人所言,轩辕得蓍草神鼎,其言有虚,盖维其智(神)之正故。






    关注 集思广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